【资料图】
赵宗彪兄散文集《山河故人》一出版,我就第一时间从京东上购得一本来读,花两三天工夫读完的。读后的第一感觉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很想写点文字,一吐为快,但随后在网上、报上读到许多关于宗彪兄《山河故人》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作者有他的同事、同乡、同学,更有评论界、报界的名家大咖,我退缩了,不敢班门弄斧,暂时收起了动笔的念头,但我一直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如果你要问,我认识赵宗彪吗?我们是认识的,但比起宗彪兄的同事、同乡、同学和报界同仁,我认识他是很晚的时候了。我们相识缘于文学,源于我在台州日报的《水浒谈》随笔专栏。这个栏目的责编是包建永先生,分管的副总编就是宗彪兄,《水浒谈》能以专栏形式在台报连载,除了包建永先生的用心外,一定是得到宗彪兄的大力支持的。宗彪兄之所以支持《水浒谈》的连载,是因为我们相同的价值观和对水浒传中人物所持的基本相同的评价。当然,宗彪兄对我默默地支持,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我的《水浒谈》连载大概一年多以后,我与宗彪兄在包建永先生的牵线下认识了,我们喝茶聊天,相谈甚欢。宗彪兄送我一块“马到成功”的木刻作品和几册书,其中有一本他早年出版的《水浒乱谈》。这时我有点明白,宗彪兄的《水浒乱谈》必定持与我相同的观点,我对他说,等我的《水浒谈》系列写完后,再读你的《水浒乱谈》。他笑着表示赞同。又两年,我的《水浒谈》系列五十一篇写完了,我迫不及待拆开《水浒乱谈》的塑封,也是花两三天时间读完。读后的感觉,与我当初的预想完全一样,我们对水浒人物的看法几近一致,巧合的是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也一样。相同的价值观,对水浒故事所持相同的思考,成为我们惺惺相惜的源头。后来我的《水浒谈》结集出版,我请宗彪兄写序文,他爽快地答应了,没过三天他就发来了3000余字的序言。宗彪兄在这篇《大器晚成说喜华》的序文中,把我拔得很高,让我诚惶诚恐。 这次读过赵宗彪的《山河故人》,我猛然明白,原来我与他竟然有几乎相同的童年、少年时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乡、他的故人、他的故事,与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有太多的雷同,如果要对号入座,我大多能对上。我怎能不“心有戚戚焉”?我怎能不如鲠在喉?我有一种当年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诗时的感觉,我不能再写我的《山河故人》版本,我只能在宗彪兄的版本后发发感叹矣! 当然,我与赵宗彪的山河故人还是有许多差异的。宗彪兄生于台州北的天台县街头镇赵宅村,并长于斯,那里属天台山和合文化圈,积淀的文化很深厚。周边有寒山寺、国清寺、桐柏宫等享誉国内外的寺庙道观,佛宗道源之地,出过诗僧寒山子等文化名人,出土过数千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天台山水,引来李白在此留下足迹,整个唐朝有300多位诗人为它吟诵了1000多首诗,徐霞客以它为首游之地。赵姓族人系赵宋皇族后人,基因强大,这是有据可查的。宗彪兄老宅门前流过的雷马溪、杨家溪清澈可鉴,很是养人。他的祖父是自学成才的木刻艺人,宗彪兄继承了祖父的文化基因,也成为自学成才的木刻艺术家。而我的家乡在台州南的鉴洋湖流域,水乡泽国,鉴洋湖水清时可鉴,泛滥成灾时混浊不堪,不仅不能养人,还要吃人。周边虽有广化寺、宝轮寺、南山寺等一众寺院庇佑百姓,但名声不出宝界外,附近的小人尖虽也出土过一些历史遗存,却只能推算到先周时期。余氏先人虽是在两宋时从中原迁居于此,历代却没能出过什么像样的人物。 如今对子女的教育,最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天台山位于我的家乡西北100余公里,海拔比鉴洋湖高,宗彪兄不仅站在地理位置的高起点上,更主要的是他的家族基因、文脉传承的起点都比我高得多,但起点高的宗彪兄,比我努力,比我勤奋,我们虽都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跟在父母身后学做农活,宗彪兄却比我会更多技艺。农活之外,他会编蒲团、草鞋、藁荐,而我什么手艺都没学过。他的农活也学得比我好,他会煝灰,而我只会看着我父亲煝灰。他还有一手钓黄鳝的绝活,十拿九稳,手到擒来,而我只会在春耕后的夜晚,提个煤油灯,拿着竹夹子,夹浮在稻田水面上的黄鳝。假设我俩都没有离开农村,宗彪兄也比我能干,会煝灰的他种的庄稼肥力好,收成也高;会钓黄鳝的他随时可以改善伙食,生活质量比我高,而他的那些手艺啊!如同他的祖父那样,农忙之余,可以编织些蒲团、草鞋、藁荐,拿到集市上卖,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小日子可滋润啦!而不会手艺的我,农闲时,要么坐在家里搔脚肚子,要么跟人打牌混日子,堕落掉了。 起点高的宗彪兄,17岁那年考上大学,离开了农村,离开了故乡。我是18岁那年离开故乡的,他又比我棋高一着。离开故乡的他,人生一路走高,成了作家,出版了《史记纵谈》《水浒乱谈》《三国笑谈》《木上江南》等十余部作品,还成了木刻艺术家,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十余场次的展览,而我就羞于启齿了,我们天壤之别。 赵宗彪的杂文写得好,《史记纵谈》《水浒乱谈》等我是认真读过的,质朴的文字,深刻的思想,令人佩服之至。这本《山河故人》散文随笔集,其文本、文采、文风,那些文坛大腕们都有精到的评论,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只说说我的阅读感受,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读了两遍,还想读第三遍,每次都是那么轻松,都能发出发自内心的莞尔一笑。 这是一幅传统乡村社会的全景图,即使不配上宗彪兄的那些素描,单单凭这些风趣直白的文字,也足以呈现他的故乡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景的清晰影象,栩栩如生,灵动传神。当然,加上他的那些素描插图,更是锦上添花。 人心风物皆故乡,你的故乡在哪里?如果你的故乡也在农村,或许能在赵宗彪的《山河故人》中找到共鸣。作者:余喜华来源:临海新闻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