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百姓记录丨78岁的城市磨刀人:磨刀半世纪 撑起一个家

2023-01-21 12:59:11   上游新闻
02:02

“磨剪刀……戗菜刀……”悠扬的吆喝声曾经响彻大街小巷,而近些年来,已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黎中荣,磨了半个多世纪的刀,如今依然行走在城市的繁华中,守着他的磨刀石。

这名78岁的磨刀人靠着日复一日的磨刀,养大了两个儿子,撑起一个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5元磨一把 “整条街上都认他”


(相关资料图)

1月17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白马路,黎中荣背着他的家当,穿行于人烟喧腾的街市。肩扛四腿长板凳,凳上两头各绑有粗细磨刀石块,凳边挂有水桶、水刷、拭刀布。

“磨剪刀……磨菜刀……磨刀嘞!”黎中荣不急不慢地吆喝,稳稳走着。路过热闹的菜市场,路过灯火璀璨的肉铺,路过嘈杂的小摊。走到哪家店门口,招手打个招呼。店家递来一个眼神,有没有刀要磨,他立马心领神会。

黎中荣依然延续着肩挑背扛,走街串巷的古老营生方式。

在一家生肉店前,店主叫住了黎师傅。他轻车熟路在门口找个空地,放下板凳,接过店家递来的三把砍刀。

黎中荣骑跨于板凳上,不慌不忙地开工。先在粗磨石上点水分两边磨,然后换到细磨石上继续打磨得更薄,磨好后再用大拇指试刀锋,一边磨一边还往刀上蘸水。

肉店开了三年,菜刀、砍刀用得频繁,每周都要磨一次,一直是交给黎师傅。年轻的店老板信得过他:“别人磨的刀我们看不起。之前有其他师傅磨过刀,用了几天就不行了。黎师傅磨的,刀尖、刀口都相当讲究。要是他不在,我们宁愿不找其他人,再多用一个月都能撑过去。”

“不止是我们,这条街都认他。别人磨刀收费每把七八元,他只收5元。”

听到店家夸赞,黎中荣并未喜形于色,依然自顾自把精力放在刀上面。周围几个小朋友好奇地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

20多分钟后,磨完刀,他笑眯眯接过店主递来的15元现金,道了声谢。

“没有爸爸的磨刀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是个守旧的人,只收现金,不太会用微信。他也不担心,还是乐呵呵的:“会磨刀就够了。我儿子会帮我处理。”他时常把儿子挂在嘴上。

黎中荣老家在垫江县合兴村,原本是一名打石匠,20来岁时跟着师傅学会了磨刀。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需要磨刀,会磨刀,就有口饭吃。

上世纪九十年代,黎中荣来到了重庆主城——城里挣钱机会更多。“我记得当时磨刀收5角钱一把,而一碗‘冒儿头’(米饭)8分钱,磨一把刀可以吃几顿饭了。”

之所以来城里,也缘于家里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小儿子读高中,大儿子准备操办结婚,家里还计划盖房,都需要花钱,媳妇儿没有工作,光靠大儿在外打工寄回的钱远远不够。

黎中荣想着,多磨一把刀,家里的新房就多一块砖。

于是,起早贪黑地磨刀,只要哪家叫他,哪怕走个三里五里,哪怕要爬十几层楼,他都去。那时黎中荣唯独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用1元钱称三四斤橘柑,放在磨刀的条凳下面,可以吃好几顿。攒下的钱,都给了家里。

土墙一点点砌起来了,瓦房盖起来了,六间房宽敞明亮。“总算是有个真正的家了。”黎中荣长长吐了一口气。

他平日里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喝点酒,祛乏。50多岁时,被查出有高血压,黎中荣赶紧戒了烟酒:“我还想多磨几年刀呢!家里还等着我挣钱呢!”

欣慰的是,大儿子也跟着来到了主城,做家电维修。做事勤快机灵,开了一家门市,周围居民的冰箱空调都找他修,已经买了三套房;小儿子考上了大学,在垫江教高中数学。“别人喊我黎老师,他才是真正的老师哩!”说起两个儿子,连皱纹里也是自豪。

“要磨刀搞快点哟!我腊月二十七就回老家过年了,儿子开车送我!”这些天来,黎中荣逢人就提,讲到最后一句时总要提高音调。

在小儿子的印象中,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星光满天才回家,一直在外磨刀。寒冬腊月,手上起了冻疮都顾不上。“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真正是靠父亲一个人磨刀撑起来的……”

“没有爸爸磨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大儿子黎兵如今也是靠手艺挣钱,他清楚父亲用一双手给家里带来了什么。

靠着磨刀,黎中荣曾经一天挣过300多元。

几年前,老伴因摔伤获赔了一笔钱,加上磨刀的积蓄,黎中荣拿出20万元,坚持给了每个儿子10万。“拿去给我孙儿买个车!”掏钱的时候,黎中荣很大气。

好在孩子们也很孝顺,每个月都要拿钱回家,每次来看望都提着牛奶、水果。“家和万事兴!”刀是锋利的,家,是柔软的,也是他磨刀的动力。

“爸,你只要不想做了,随时回老家,我们给你养老。”儿子们经常这样跟他说。

“好手艺不会失传”

不过,黎中荣显然还不想放下手中的磨刀石。

“干活干惯了,歇下来手就痒,想去摸下刀。看到什么刀都想拿来磨……”

最早的职业磨刀人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庄子·养生主》中关于庖丁解牛有这样一句话“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意思是,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宰杀了几千头牛了,刀刃还像新刀刚启口子似的。这其中一是庖丁的技艺高超,二是有磨刀的功劳。

传了几千年的手艺,黎中荣总想着多延续一阵。

家里早已不缺钱,但他就是放不下磨刀。“可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还帮了别人忙。为啥不做?”看到一把把锈钝的菜刀在自己手里焕然一新,他特别有成就感。

“这辈子我只会磨刀,也爱磨刀。”

走街串巷累了,他就找个小区,在门口一坐,闭上眼静静养神,工具放一旁。有出入的居民看见他了,会主动找来。

“是比之前锋利多了!”在白马凼一小区,居民龚孃孃拿到磨好的菜刀很欣喜。“现在要找个磨刀师傅不容易,平时没觉得菜刀钝不钝是个多大的事儿,但真正要用起来就觉得还是刀快些方便得多。”

找他磨刀的大多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一边看着黎师傅磨刀,一边嘴上总要扯点啥。

“师傅你别多心哈,再过几十年,这手艺怕就没了吧……”龚孃孃忍不住问。黎中荣大度一笑,丝毫不介意:“是啊,我们可能都是最后一辈会磨刀的……”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他猜想,可能因为他们觉得5元、10元磨一把刀,来钱太慢,也觉得这工作不够体面。

但他沉思片刻又说:“好的手艺不会失传。”在有的领域,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工。

“好多地方用机器磨刀,但机器永远不可能达到人工这么薄,这么利。如果磨到手工这么薄啊,这刀就不能用了!”他说,手工磨的刀不易伤人,更锋利,更耐用,刮胡子都没问题。

他不遗余力地想延续这手艺。曾经有个65岁的“小兄弟”找他学磨刀,他也乐意教。“你不怕他学了手艺抢你生意啊!”有人问。“钱哪里挣得完!不怕!”黎中荣虽然耳朵有点背,但中气十足,不容辩驳。

刀如人生 1800元的刀不一定好用

黎中荣闲暇时会去废品收购站,常会遇到一些废弃的刀具。

有的是居民搬家,不方便带走,有的是用钝了,懒得去磨,便一弃了之。黎师傅不嫌弃,遇到看得上的,以8角一斤的废铁价格买下,捡回家细细擦拭,反复打磨。

他工具箱里就有一把满是铁锈的菜刀,拿在手里有些分量,便是如此“淘”到的。“你看看这个手艺,都是老铁匠才打得出来!”黎中荣发出“啧啧啧”的感叹:“好刀啊,好刀!拿100都舍不得卖!”

怕别人不信,他赶紧用袖子擦拭刀上的铁锈:“这些可以擦掉。刀,用一次擦一次,就不会生锈,好东西,也要懂得会用。”

他说,上了年纪的人都懂得这刀的好,而年轻人爱选不锈钢刀,虽然不上锈,但比不上这个快。

“很多东西,对有的人来说,是无用之物,对有的人来说,却是宝贝。”黎中荣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黎中荣是真心爱刀。

有一次,他听说一位老板花了1800元买了一把刀。这么贵的刀,得见识一下!黎师傅坐了一个小时车专门跑去看。“你猜咋的?”他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虚有其表。好看是好看,但不好使。”

“再贵的刀,不好用也是空了吹。”黎中荣又说了句他的用刀哲理。过去大家的收入低,买把菜刀也算一项大支出,那时的菜刀是铁匠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刀面上锤印密布,坑坑洼洼,但好使、顶用。

“刀好不好啊,一听便知!”他弹了一下刀身,把耳朵凑过去,听刀发出“嘭嘭嘭”的声音,“有这个声音的算好。”他心满意足地点点头。

回老家过年 村里的刀都等着他磨

1月18日中午,黎中荣跟大儿子一起回垫江老家。

哪怕临近出发了,这天上午他依然没闲着,跟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门磨刀。和平时不同的是,他换上一双新皮鞋——也是儿子买的。

回家过年,总是要穿得漂漂亮亮。

小区居民知道他马上要休息,慌慌张张拿了刀就小跑出来。“黎师傅,帮我磨了再走哈!”陈明霞除了除夕和家人团年,初二、三也都邀请了亲戚朋友来聚会,准备小露厨艺。她在网上买了磨刀石自己磨,发现还是不如黎师傅的手艺。

“以前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先磨好刀,准备满桌子的菜。听到这磨刀的声音,‘年味’就出来了!”陈孃孃说。

年前是黎师傅最忙的时段。即使活再多,也秉承“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求精求细。“成物不可毁,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磨坏了,也不能随便磨一磨,让人用了几天就又钝了。”

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老家垫江合兴村5组,村里的人也在等着他回家帮忙磨刀——这已是多年惯例。黎中荣也乐意:“忙了一年,那是营生;回家给乡亲们磨磨刀,是旧情,不收钱!”

除夕就在眼前。家乡的刀,远方的故人,熟悉的炊烟和田野,都在等着他。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