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小店归来④丨心情不好,就来一碗重庆小面吧!

2022-12-18 19:42:05   上游新闻

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上,有一家24小时不间断营业的面馆,哪怕夜再深,屋内暖黄色的灯光也一直没有熄灭过。

“来碗面,海椒放多点!”有人走进店。“要得——”服务员刘孃孃赶紧应声,为清晨来的第一位客人煮了面。浇上两勺软糯的豌豆,一勺油浸浸的肉酱,撒上碎芽菜和新鲜翠绿的葱花。

城市在一碗重庆小面中苏醒过来。


(相关资料图)

“第一锅煮面的汤沸腾时,还有点激动”

老顾客陈永熙穿了双拖鞋就跑下楼,直奔面馆。

他喊了一碗牛肉肥肠混合。面端到眼前,先拌匀佐料,再深吸一口气,似乎要把四溢的浓香都吞进肚里。“早上来碗面,一上午都精力十足!”陈永熙说,一个月前,这个区域还是高风险区,门口竖着铁板。”嘴巴再馋,也只能自己在家煮面,意思差了太多……”

“那段时间,很多客人喊我们做外卖,我们都没做。”刘孃孃一边娴熟地摘去空心菜末端的老叶,一边解释:“你看嘛,面煮好了端上桌,我们都要催客人赶紧吃,不然味道就变了。何况煮好后再送到家里呢。不能现吃,就不是一回事了,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小店整个11月几乎都在休息中。重新开门第一天,当第一锅煮面的汤沸腾起来时,刘孃孃说,心里还有点激动。“煮了几十年面,街坊邻居都认可我们。没有什么比下起面来得劲儿,没有什么比看客人大口吃面更开心!”

“孃孃,面起硬点,少面,多菜!”听到这些熟悉的“术语”,刘孃孃站起身,又是一声“要得——!”尾音拖得老长。

老顾客又一个个来了

“开门了哟,欢迎大家都回来吃面!”店老板的儿子陶旗给客人群发了信息,没有寒暄,简简单单。

阔别一个月,老顾客又一个个来了。

没半句废话,在桌边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点一碗最喜欢的口味。

手机放一边,拿起筷子几个来回,边吃面边砸嘴,再端起碗把汤喝完,嘴一抹。付款,走人,干净利落。

这是重庆人对小面最大的尊重。

“来我们这里吃面的,有打工一族,也有身价上亿的老板。”刘孃孃笑眯眯地说。

不管什么身份,埋头吃一碗面,在面条的麻辣鲜香中,众生平等。

如今,面馆又渐渐走上了正轨。

每天早上5点,肉贩把前一天预定的数十斤去皮后腿猪肉绞成的肉末,准时送到面馆门口。师傅手持铁铲,搅动铁锅里的肉末熬制肉酱,加入油辣子、花椒,逐渐黏稠、生动。

20岁出头的陶旗对于煮面已算得上半个行家。比如看似随意放的蔬菜就有区别:空心菜不易混汤,但多放一会儿就会变色;要是用莴笋叶,能长时间维持青翠,却容易混汤,因此每个细节都有讲究,如何扬长避短也是考功力的。

调料是小面的灵魂。最基础的就有十多种,辣椒、花椒、花生、猪油、芝麻酱……随着客人越来越多,陶旗加快了挑面的速度。

心情不好,就来碗小面吧

一对拖着行李箱的小情侣走进店里,陶旗余光一扫就知道是游客,贴心询问:“你们吃什么面?吃得辣不?”

来自浙江的小情侣要了一碗杂酱面和一碗牛肉面。他们在重庆中心城区玩了三天,坐机场大巴前,特意再来吃个面作为跟重庆的告别。

陶旗在打调料时,勺子轻晃了下,特意少了一点辣椒。

“好吃好吃!好麻好辣!”游客边被辣得擤着鼻涕,边不断称赞,心满意足地提着行李离去。他们对重庆的记忆,一定是以麻辣劲道的小面作为尾声。

这也是让陶旗感到骄傲的。

“来吃面的人,大家的悲喜不同,最近很多人因为疫情引起的种种而发愁。”陶旗说,有时候想安慰一下,却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面馆生意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平时一天能卖一千多,现在只有几百元收入。陶旗也不慌。“不急,等大家身体好了,休息好了,都会来吃面的。”

“多说无益,困难总会过去。觉得艰难的时候,不如,就来碗重庆小面吧!”他在挑面时,特意多加了些分量。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宋剑

编辑:郑亚岚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

标签: 心情不好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