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焦点讯息:从纸喇叭到电喇叭一位农村的孤身老党员用心喊了啥?——再看“党的优秀宣传员”傅显忠的平凡足迹

2023-06-23 01:41:04   中国青年网

6月7日,气温高达37摄氏度,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记者来到玉田县玉田镇三里屯村,正赶上县委组织部来村里对基层党组织全面创A工作进行验收。

夏日的三里屯村,街道干净整洁,路边的核桃树长得正旺,一幅乡村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站在村委会二层小楼放眼全村,村子早已没了旧日的模样。“当时村部就在那儿,也是傅显忠住的地方,村里的人们都没有忘记他。”村党支部书记江生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傅显忠:一辈子坚守一件事

傅显忠

“一分钱也是赌!”这六个字的一句话,一说出来就传遍了十里八屯,就像“种”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句话的“版权”属于傅显忠,他生前是三里屯村的宣传员。

在县城边上的三里屯村不大,共有676口人,历史上是个贫困村。说起傅显忠,村里没有不熟的。他28岁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入党,曾担任过乡文书、村会计、保管员、宣传员。他终身未婚,一直住在村部,替村里管钱管物。人们评价他做事认真,讲原则,敢说敢当,不仅有股犟劲儿,还不怕难不怕苦,从不占公家的便宜,真是党员的样子。

小时候受伤致残的傅显忠,平时拄着拐杖,一步挪不了多远。“一般人没他的毅力。”71岁的村民崔浩左手扶胯、右手拄拐,一步一颠学着他走路的样子。严重的残疾使傅显忠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他却一直坚持为百姓做事。他把黑板报当阵地,写了,擦了;擦了,写了。他从凳子上摔下来,爬起来再写,从未间断过。他把喇叭当工具,起初拿的是纸的,后来是铁的,在村里走街串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醒安全事项,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各种不良现象,一切为村民着想。那个步履蹒跚的身影,在他去世后的30多年间,从未被人遗忘。

81岁的刘玉忠记得:“傅显忠负责保管、记账,那时写字流行用钢笔,条件差一点的也用蘸水笔,但他连这也舍不得买,花一两分钱买最便宜的笔尖,绑在高粱秆上当笔用。”

“那时村里常请人放电影、打井、修农具,村委会都要管饭,叫傅显忠一起吃,他从不陪吃,后来有这种事他就早早躲开。有一回饭后,大师傅把剩下的饼送给他吃,他怕糟蹋粮食就收下了,可他马上称了白面送到了村委会。”

“1985年县里给村里一笔奖金,分配后还剩下11元,村干部决定给傅显忠,可他坚决不要,村干部只好让会计先存进银行。傅显忠一直没花,直到临终前,他跟会计交代工作,一定要把这11元钱充到集体的账上。”

后来村里添置了有线广播,傅显忠晚上看报、写宣传材料,早上6点就开始广播。“村子富不富,要看四旁树。”“植树多栽柳和杨,成材等于小银行。”崔浩说傅显忠把宣传内容编成顺口溜,合辙押韵,人们爱听。他很讲究方式方法,批评不良现象从不指名道姓,对事不对人。“那些年,三里屯村挺活跃,喇叭响起来,村里热闹起来,人们的干劲也被激发起来了。”

“那时候乡镇给各村布置的宣传任务,傅显忠总是第一个完成。”当时的玉田镇宣传委员刘庆芬,在傅显忠去世后,曾作为宣讲团成员到人民大会堂宣讲他的事迹。她统计过:40多年来傅显忠共出过2000多期黑板报,写过200多万字的广播稿和小评论。他把党的主张和政策送到百姓心坎上,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架起了一座党群关系的金桥。从纸喇叭到电喇叭,正是有了“碎嘴子”的傅显忠,三里屯村多年来党风正、民风淳、百业兴,人人一心一意按照党指引的道路奔向好日子。

1990年5月26日,73岁的傅显忠因病去世。人们清点他的遗物——一床旧被褥和毛毡,几件旧衣服,两个纸箱和三条麻袋,这是他的全部家产。纸箱和麻袋里面装的是村里的旧账本、旧报纸,和他用旧日历、废账页写的广播稿。还有5元7角4分钱,是他最后一次交的党费。

傅显忠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三里屯村,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他题词:“学习傅显忠同志为党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省委和市委分别授予他“党的优秀宣传员”称号。

傅显忠,用一辈子坚守了一件事——当好党的宣传员!

江生:一庄人期盼一件事

如今的三里屯村。

“我挺有压力,怕辜负了前辈!我也挺有动力,因为有村民的信任!”作为党龄不长的年轻人,江生从小就熟悉傅显忠。

每天走进村委会,首先映入他眼帘的就是江泽民同志为傅显忠的题词。“那是警醒又是教育,像是一堂必修课,让我们尽职尽责,绝不能懈怠!”

怎样才能让全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江生上任以来心头最重的事情。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全村36名党员齐心协力,不断发掘“开源”良策。

“看,土豆都长到拳头大了,今年又丰收了!”捧着刚从地里扒出来的土豆,江生格外高兴。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耕种自家土地都是“单打独斗”,产量上不去,收入也不高。这两年村民崔焕荣响应村两委号召,带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60多户村民入了社。今年光土豆就种了100多亩!“我们村两委带着干、帮着干、督着干,这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好事,合作社有什么需求,村里都大力支持!”这样一来,村民既省心又省力,比自己种植收益还高,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崔焕荣与傅显忠还有着特殊的“缘分”,老人去世后,镇里曾成立傅显忠事迹报告小组,共有四人,当年十来岁的崔焕荣就是成员之一。在一遍又一遍讲述傅显忠事迹的过程中,她对老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那种执着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总想像傅爷爷那样为家乡做些事!”

婚丧嫁娶在村里是大事,日子富裕了,有些人就想大操大办。村里成立了由七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其中五人是党员,他们倡导移风易俗,常用当年傅显忠的故事劝说大家。如今,村里各家红白事自觉“简办”,花费也比从前“减半”。

“傅显忠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足的人,作为他的家乡人,我们也必须做好。三里屯人有这个境界。”2019年,村里有个孩子患上白血病,村民们自发捐款26000多元。史继荣老人拄着拐杖,也亲自将捐款送到村委会,感动了很多人。村里还成立了救助基金,有能力的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款项专门用于救助家庭困难和突遭变故的乡亲。

崇德、尚法、守廉、向富,三里屯村民风淳朴,富裕和谐,先后获得市级党建示范村、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去年在全县环境治理拉练中荣获第一名。

如今,三里屯村已经是秀美祥和的村庄,那高高竖起的大喇叭分外醒目。

江生和一庄人,共同期盼一件事——全面振兴,过上更好的日子!

赵寿忠:一篇稿传承一件事

刊登傅显忠事迹的《唐山劳动日报》版面。

“一晃,那次采访已过去30多年了。那是我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那篇通讯获得了河北省好新闻特等奖。”已经退休10年的赵寿忠说。

1990年,赵寿忠是《唐山劳动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接到采访报道傅显忠的任务,他当即奔赴三里屯村,一头扎进了村子里。

赵寿忠说,当时他在三里屯村住了四五天,走访了傅显忠工作过的村部和田间地头,先后开了十几次座谈会,采访了近百人。从乡领导到村干部,从受过傅显忠帮助的群众,到挨过他批评的人们,都问了个遍。为了不耽误老乡们干农活,他都是晚饭后采访,常常到了深夜,乡亲们还一边流泪一边讲述着傅显忠的那些事。

他思忖,一个一步挪不了一拃远的孤寡老人,一个一生没有做出一件惊天动地大事的普通党员,为什么会得到乡亲们如此的爱戴,以至于他去世后全村人为他送葬,追悼会上乡亲们泣不成声?赵寿忠的采访本上越写越多,钢笔水干了数次,最后他找到了答案:傅显忠不图名,不图利;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严于律己,爱憎分明;他时时刻刻把老百姓装在心里。

经过数天的深入采访,又经过数天的写作和数次修改,通讯《党的忠诚宣传员——傅显忠》,刊登在1990年10月23日的《唐山劳动日报》上,当天就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阅这张报纸。“我心里这才踏实了,也算对得起读者了!”

傅显忠的事迹经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宣传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全国的典型。中组部、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傅显忠事迹报告会”。

“傅显忠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他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神,在当下仍然很有意义,非常值得学习。这样的党员越多越好!”赵寿忠说。

说起采访体会,赵寿忠很怀念那段职业经历。他觉得做一名优秀的党报人,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眼,发现基层的亮点,还要多向基层跑,到一线长本事,脚底下出新闻。当面对采访对象时,不是简单地去听、去记,更重要的是去动脑、去思考,与对方的思想在碰撞中获得最有价值的细节,这样才能把读者所需要的、喜欢的作品呈现出来。当然,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这就是思考的力量体现在作品中的过程。记者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让社会和时间来检验。这么多年来,党报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咱们的老传统。”

赵寿忠,一篇稿传承了一件事——党报人永远讴歌时代!

采访轶事

刘大爷(左一)将四片老房瓦送给记者。

刘庆芬(左二)展示傅显忠最后一次交的党费“原物”。

1.四片老房瓦

过去,三里屯村是个穷地方,现在真是新旧两重天!傅显忠住过的村部已改建成二层小楼,当时的老房瓦成了纪念物。81岁的刘大爷将四片老房瓦送给记者,以备本报报史馆展陈。

2.一份特殊礼

“这5块7毛4分钱是傅显忠的最后党费。”原来镇上的宣传委员刘庆芬说。她是傅显忠事迹的最先发现者,又是宣传者,与傅显忠挺有交情。她替他如数交了这份“特殊党费”,把“原物”留作纪念,现又捐赠给报社,以便报史馆展陈。

3.一顿农家饭

在村里采访到中午12点多,老乡非要留记者吃饭。于是,大家在傅显忠侄子家的大门穿堂支上圆桌,从小院摘了几根黄瓜,又到邻家院里摘了辣椒、西红柿,拔了几棵大葱和生菜,然后去另一个村民家酱缸里盛了一碗自制的大酱,卷起大饼就开饭。真正的百姓庄稼饭,大家觉得特别香。

照片摄影 葛昌秋

采访手记

三里屯的“答案”

□ 葛昌秋

走进三里屯,“三镜”可鉴。

再听傅显忠的故事,切身感受到一位老党员的纯粹和真挚的精神境界,那种浸透在骨子里的忠诚和担当,犹如一股清泉淌进心田,令人在敬佩敬仰中激情涌动。

他不高大却伟大,不神奇却神圣。

傅显忠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里,为了公家和百姓,一辈子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虽然没有轰轰烈烈,都是平平淡淡,却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实干作风。

傅显忠的事迹不仅受人称赞,而且成为党建工作的优秀典型。特别是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主题教育中,再读傅显忠,对照起来就知标准。

面对党和人民,傅显忠的“忠诚、信念、作为”是三面最美的镜子。它不仅可以映照人的心灵世界,更可以鉴别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干事的行为方向。

走进三里屯,“三思”而行。

再读傅显忠的语句,喇叭里喊出的“尽职尽责,不怕艰难困苦”一直萦绕在耳畔,拨动心弦,拷问自己。

思过去,我们学什么?要有智慧的判断力,知出处晓来路,才能明前程。前人的实践经验,那种不忘初心感恩奉献的精神,应永远铭记在心。

思现在,我们做什么?要有深刻的领悟力,知坐标晓目标,才能明方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变成实际的行动,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思未来,我们留什么?要有稳健的执行力,知责任晓担当,才能明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永为人民服务。

走进三里屯,“三事”当为。

再品傅显忠的心愿,既是党员所期,也是百姓所盼。

国家的事,必须做强。坚持党性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胸怀国之大者,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到岗位上。

集体的事,必须做实。发展集体经济,倡导家国情怀,为家庭造福。从项目做起,打身边开始,形成好风尚。

人民的事,必须做好。人民至上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民心是杆秤,只要你想着百姓,百姓心里就装着你。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