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十一”大幕的拉开,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再次来临。我们在购物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商家列举了多种购物满减规则,包括跨店优惠券每300减40;店铺优惠券满200减30;预付定金50元享两倍优惠,加购指定商品满200减20……各种各样的满减让人眼花缭乱,很难计算清楚到底要怎么买才能更划算。除此之外,还伴随着一些明降暗涨、拒不退换、半夜付尾款等一系列“神操作”的乱象,不禁令人头疼,好好的一个购物节,却搞得消费者身心俱疲。
其实,“双十一购物节”刚刚被推出的时候,是真的在给购物者让利,可以让购物者直截了当地体验到购物所带来的实惠,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地计算到底怎么凑够满减,也不需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购物规则中找到最划算的一个。然而如今的交易条款越来越复杂,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甚至存在违法行为,据网友爆料,有些商品看似是降价了,实际上是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的结果,而这种,虚标原价行为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等,依法应当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欺诈。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乱象呢?实际上,这种越来越复杂的购物规则是一种经典的商业政策,在经济学中,这种策略叫“价格混淆”,商家通过利用复杂的价格计算过程,为消费者营造了价格优惠的假象,从而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
复杂的购物规则刚开始可能会让消费者因为一时的新鲜感而参与其中,但是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心生抱怨和疲惫,造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离场。作为商家,要对此担负起应担负的责任,追求利润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是要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而消费者一方要擦亮眼睛,做好防范,保存好消费记录,在权益遭受损害时能够积极维权。相关部门也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充分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