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关注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打造引领消费时尚的风向标

2021-11-02 09:15:51   国际商报

“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城市的新功能定位,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日前在出席海河国际消费高峰论坛时表示,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三个重要”新定位,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纲”,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城市一道,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在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资源集聚地、打造引领消费时尚的风向标、营造实现美好生活的新载体、构筑区域联动发展的桥头堡四方面加大推动力度。

今年7月,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五地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三个多月以来,各地相关建设工作均迅速推进,亮点与特色不断彰显。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丰富蓝色港湾等“夜京城”商圈,北扩三里屯太古里,打造公主坟-五棵松沉浸式数字消费体验区,打造“空港-临空-腹地”串联辐射的国际消费圈层……记者从10月25日召开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二场媒体通气会上获悉,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顺义区、大兴区均已推出助力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任务单”,其中不乏亮点。

北京并非个例。国务院圈定的五个培育城市都推出了相关方案,紧锣密鼓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个城市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中凸显特色、补齐短板、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城市治理、深化改革,增强消费资源配置力、吸引力、集聚力,提升城市消费创新引领力。这些举措在提升城市消费体量能级的同时,将把各地特有的消费文化和消费品牌推向世界。

“五个城市结合自身区位交通、历史文化、商业资源、开放平台、城市品牌等优势,突出各自特色,实现差异化定位,彰显着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魅力。”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关利欣进一步介绍,上海突出高端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北京突出大国首都功能,凸显“首都文化+”消费重点;广州突出湾区优势,力推“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广货卖天下”;天津整合河、海、港、洋楼和小镇资源,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俄罗斯和中东欧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主打巴蜀特色,打造辐射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对标先进争创一流

“消费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持久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扩大地方消费,夯实地方经济发展的底盘。”谈及各地为何高度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陈丽芬表示,此举既能在短期内激发地方的积极性,又能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挖掘地方的内需潜力,鼓励地方多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从而形成发展与改革相互促进的局面。

关利欣则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各地扩大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着眼未来,关利欣建议,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从提升消费供给水平、完善消费环境、打造中国品牌等方面切实发力。具体而言,可从三大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以国际视野集聚优质消费资源,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培育创建品牌,发展壮大配套服务业等。二是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软硬消费环境,如在交通网络、商业布局、生态环境、消费者服务、社会信用等方面加大创新和整合力度。三是高度重视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品牌,扩大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陈丽芬认为,尚未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地方,尤其是消费基础较好、特色突出的城市,同样大有可为。“需要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为主要任务,基于城市的自身条件和优势,对标先进,推进城市建设。”

标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培育建设 消费时尚 风向标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