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岩土与地质灾害防控与应急保障的智能巡检仿生机器狗、相当于5-6架锂电池无人机续航的氢动力无人机……
2月18日,上游新闻记者跟随“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两江协同创新区,“零距离”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惊艳”,在这一个个科技成果背后,重庆厚植创新土壤,推动打造新兴产业孵化集群,“科创森林”日渐繁茂。
(资料图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内,高高扬起的头颅,结实的躯干,还有四条可像狗一样行走的四肢,稳健地踏着步……这款“机器狗”实际上是一款基于四足仿生机器狗的堤防险情智能巡检平台。
这款“机器狗”主要应用于堤防巡检、变电站、应急救援等领域,集成深度相机、计算机视觉、震动、湿度、电磁和温度等传感器,可自主路线规划,实现对堤防工程及周边区域病害的自动巡查,还能基于样本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堤防坝体开裂、渗漏、管涌、滑坡、塌陷等常见险情的自动识别预警预报。相较于传统人工巡堤查险,精度高、效率快、风险低。
而同样诞生于此的“青鸥30”氢动力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0kg,翼展达4m,飞行巡航速度18-25m/s,最长巡航时间9小时,载重3kg,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是国内续航时间最长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相当于5-6架锂电池无人机的续航。”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
该人士称,该无人机采用垂直起降方式,降低了无人机对于作业场地的要求,扩宽了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可作用于长时间侦查,线路巡检,航测,物流运输,火灾预警等场景。
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一个布满了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氮储罐等的沙盘,立马引发了在场记者的兴趣。这呈现的就是其共建的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的场景。该中心引进整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优势资源,在成都参与到国家级科技攻关研发课题、与江苏大孚集成装备公司就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设计达成合作,在重庆注册产业化公司,打造节能技术服务、绿色低碳检测认证、绿色金融等服务业态,为川渝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集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低碳产业培育等“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该研究院还结合川渝本地制造产业基础,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资源,川渝两院共建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中心以数字化生产线研发平台、协作机器人研发平台等以创新技术为源、以产业应用为本、以模式创新为先,助力川渝制造产业升级,着力走通川渝两地知识-技术-产业之间的障碍与链路。
目前,该研究院研制出国内首台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对轨道病害进行全面实时检测的智能巡检装备;打造了国内首创的智慧邮轮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开发出国内首套无线高精度高通量多模态术中神经信号采集系统,打破国外产品垄断;研制出国内首台智能冲击波驱鸟炮,利用高声压扰乱气流驱赶机场活动飞鸟等等。
2022年,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汽车工程样车首发,氢动力六旋翼无人机成功首飞,重庆首个搭载5G基站的空地一体化应急飞艇成功试飞,“中国复眼”项目一期建成投用……两江协同创新区高端应用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随之迎来“丰收”。
目前,围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空间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命科学等两江新区重点产业,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建成科技研发平台100余个。
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完善产业孵化育成链,加快引进优秀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力度,产业培育能力得以大幅增强。在这里,50家国内外一流大学大院大所齐聚于此,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员在明月湖畔共同谱写创新篇章,组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个。
随着高校院所和科研人才加速集聚,为科研创新培育了肥沃“土壤”,为构建“热带雨林”创新生态打造了坚实基础。
两江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梅芳表示,两江新区将结合全市“双倍增”行动计划和集结登峰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7000家和120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500家。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摄影 甘侠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