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昨日,2022年广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暨全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推进会召开,总结2021年广州市卫健系统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去年,广州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都有新突破,医疗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5814个,床位达10.65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8.77万人。
今年,广州将重点实施包括院士项目引领工程、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工程、AED扩面工程等20项卫生健康工程,以这些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有新突破
疫情防控市民满意率连续两年超九成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5814个,床位达10.65万张
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8.77万人
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增至42家,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保持9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增至40个
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广州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
2022年有新期待
制定并实施高水平特色医院“1+9”建设方案
布设实验室检测45分钟可及服务圈
2022年,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120家
2022年底,实现100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入“广州健康通”
完成地铁站点、“三站一场”等交通站场、市属学校合计800台AED的配置
设置8名市级公共卫生首席科学家、11名区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187名社区公共卫生总师
2022年,培养不少于3500名基层医生,实现80%以上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向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出诊等服务
老年友善机构覆盖率力争从2021年的30%提升至80%;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导率达60%;全市创建不少于22个符合条件的老年友好型社区
为广州市户籍和持有有效居住证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老年人优待卡
2022年,力争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3.5名;两年内,实现各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倍增
去年疫情防控
市民满意率超九成
2021年,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受住了疫情重大考验,发挥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作用,市民满意率连续两年超九成;各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都有新突破,医疗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5814个,床位达10.65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8.77万人,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增至42家,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保持9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增至40个,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地位稳固,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都创有统计记录以来最低。广州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市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全市统一、结果通认的评估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全国率先成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
去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政府主导、专业支撑、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市、区、街(镇)和社区(村居)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兼任第一主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兼任主任,成员单位涵盖各区及市委市政府55个部门,下设8个防治专项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兼任。截至去年底,全市11个区、175个街(镇)和2738个村(社区)参照市级模式均相继成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市区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兼任本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第一主任和主任。
2021年12月初,召开了市公共卫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审议了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的“1+1+6”政策体系,即《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各防治专项小组成员名单及职责》《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方案》和6份制度配套文件,为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规范有序开展工作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今年召开的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的任务要求。
全市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对本地区公共卫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主动探索开展相关创新活动,积极推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建立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全市基层也因地制宜探索新举措,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地融入社区日常治理中。如黄埔区推出涵盖6大项34小项的“公卫六条”体制机制改革举措;海珠区正在探索推进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模式;荔湾区组建区、镇(街)两级专家库作为辖区公共卫生决策参谋等。
今年推进的部分卫生健康重点工程
党建工作“2+3”工程
在综合考量各单位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基础上,重点选树公立医院制度建设的两个示范(1家综合性医院、1家专科医院)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三个示范(公立医院抓党建“四有”工程、公卫单位抓“固本强基”工程、机关处室抓模范机关“三个表率”目标等3个基层党组织)。
院士项目引领工程
重点推进钟南山院士重大和突发传染病诊治技术和产品孵育转化研究体系、侯凡凡院士居家腹膜透析质量体系、宋尔卫院士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等项目建设,引领提升广州市传染病、肾脏病、乳腺疾病诊疗能力和水平。
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工程
针对委属医院特色不够明显,综合实力与省部属医院有较大差距,在“顶天立地”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有待加强的现状,制定并实施高水平特色医院“1+9”建设方案(1个总体方案、9家委属医院三年行动专项方案),对标对表形成任务清单,并将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AED扩面工程
扩大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数量和覆盖范围,提升公众应急救护能力。2022年,制定出台广州市AED配置方案,明确公共场所AED设置原则、配置标准、维护方式等具体内容,并按照配置标准,完成地铁站点、“三站一场”等交通站场、市属学校合计800台AED的配置。
疾控核心能力提升工程
着力在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两大方面提升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上,实施“1+4”项目:即市疾控中心进一步拓展技术,实验室技术能力达到国内省级疾控中心第一梯队水平;布设实验室检测45分钟可及服务圈,越秀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4个区域检测中心对标市级疾控中心重大公共卫生检测能力开展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四个一批”项目:即引进一批专业技术力量,确保在编在岗的疾控中心人员配备情况国内领先;外送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从市、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全脱产跟班学习;内部交流培养一批实战人才,实施市区人才双向定岗锻炼计划,实现市、区业务能力一体化建设;遴选一批区域专家,设置8名市级公共卫生首席科学家、11名区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187名社区公共卫生总师,分别承担不同层级技术引领和业务咨询指导工作。
卫健“攻城拔寨”工程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市一医院磐松楼2号楼、市中医医院新址工程、市红会医院住院综合楼、市八医院医护值班综合楼、市胸科医院第一第二批肺科楼和综合住院楼、市惠爱医院芳村院区明慧楼等项目建设;按计划实施市一医院整体扩建、市八医院三期、市惠爱医院芳村院区明泽楼、市十二医院易址新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增城院区,中山大学附一医院(南沙医院)等项目建设。
智慧就医工程
扩大“广州健康通”应用范围,2022年底,实现100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入“广州健康通”。拓展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全面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延伸医嘱、送药上门等服务。增强民生服务精准度,在12320热线和网站中设立卫生健康服务民意调查和定期分析机制,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对卫生健康服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予以研究解决。
签而有约工程
优化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通过“广州健康通”实现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签约、健康咨询、预约就诊、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签约居民健康数据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数量、服务质量等信息,规范履约行为,确保“签而有约”。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与医保系统业务衔接工作,减轻基层负担。探索修订医保基金购买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范围。2022年,培养不少于3500名基层医生,实现80%以上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向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出诊等服务,增加签约居民的获得感。
健老护小工程
出台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120家,创省级示范机构2家;老年友善机构覆盖率力争从2021年的30%提升至80%;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导率达60%;全市创建不少于22个符合条件的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达3.1个,总结推广广州市托育机构优质服务示范点经验,推动11个社区普惠托育试点。
老年人优待提升工程
提升老年人优待服务水平,为广州市户籍和持有有效居住证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老年人优待卡。
全科医生倍增工程
推进《广州市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出台市区两级全科医生转岗和规范化培训方案。2022年,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和规范化培训,力争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3.5名;两年内,实现各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倍增目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仞 通讯员 穗卫健宣
标签: 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