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关注 >

年终报道|“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竞相发力 碳中和债、绿色信托、绿色信贷多点开花

2021-12-31 13:15:30   财联社官方百家号

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萍)讯,2021年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从“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确定,到新版绿债目录发布,再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出台,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逐步清晰。

同时,金融机构持续发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竞相积极支持“双碳”目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规模不断增长。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陆续推出;此外,2021年11月央行创设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金融持续发展。

展望2022年,业内认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可以预期绿色金融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同时,这也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银行、信托发力绿色金融 助力“双碳”目标

“我国绿色金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回顾2021年绿色金融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指出,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更强,即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意识到绿色金融不是情怀,而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举措,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就国有大行而言,今年6月末,四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均已突破万亿大关,其中,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2.15万亿元。截至9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78%;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1.6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6.8%,高于全行贷款增速15.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境内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5.16%,超过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绿色债券方面,2021年11月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过1.6万亿元。星矿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13家商业银行机构共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8只,规模合计384.55亿元,远超去年发行总规模(167亿元)。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争相加入ESG投资阵营,ESG相关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持续上升。经统计,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发行产品中,名称带有“ESG”的理财产品有69只,远超2020年的16只。

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也不甘沉默,在绿色金融赛道上“驰骋”。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2021)》显示,绿色信托连续八年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从2013年年末的468.83亿元快速增加至2020年年末的3592.82亿元,绿色信托项目数量从248个增为888个。

今年以来,诸多绿色信托创新类型的“首个”产品成功设立。例如,中航信托与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等联合设立了国内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消费金融公司方面,不久前,马上消费金融首份企业社会责任(ESG)报告发布。

此外,绿色金融工具亦不断丰富。今年2月,首批6只碳中和债发行,助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21年11月末,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2530亿元。

支持政策密集发布 央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今年1月,央行在2021年工作会议上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随后监管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积极引导绿色金融发展。4月,央行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同时更加科学准确界定了绿色项目标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

6月,央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评价方案正式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了银行投资绿色债券的积极性,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除此外,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也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和正式实施后步入正轨。

作为绿色金融“重头戏”,人民银行于11月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再添有力抓手;同月,央行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迅速落地,央行最新透露,已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一方面精准解决了一批绿色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对清洁能源领域有非常大的助力,对我国能源结构改革意义重大。”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另一方面也促使商业银行对“碳减排”的定义有了更为量化的认知,未来融资项目对应的碳排放量、碳减排量等气候风险影响因素将成为商业银行评价企业客户的一项重要依据,这对践行国家“双碳”目标意义深远。

业内:绿色金融将迎最好发展机遇 金融机构应加强服务和创新

展望未来,业内认为,绿色金融将迎最好发展机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加强服务和创新。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近日撰文指出,可以预期在“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银行业应把握大势,抓住机遇,统筹规划,科学应对。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认为,“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的重点将从改善生态环境转向生产生活的全面绿色转型,这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绿色金融需求不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步伐将不断加快。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毕马威报告指出,为抓住绿色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应尽早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并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制定减排计划和时间表,加强碳足迹和ESG相关信息披露;同时,加强对气候及环境风险的管理,并重点关注高碳企业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可能涉及的金融风险;此外,建立ESG投资策略体系,将ESG纳入投资决策考量中,筛选可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

“2022年,绿色金融仍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施懿宸表示,在我国经济“稳”字当头的总体布局下,除了数量的增长,绿色金融发展的质量也将尤为重要,除更加注重绿色金融的有效、精准投资,也要更加注重绿色转型对金融稳定性、安全性的影响。

施懿宸进而表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更需落在实处,于内做好绿色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落实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绿色金融投资效益评价、引入环境压力测试构建风险防范护城河;于外也要拥抱变化与新机遇,吸纳国际ESG可持续投资的领先经验与做法,创新转型金融新产品,同时也要通过在国际交易所发布指数、发行海外产品等方式宣传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集聚更大发展动能。

“在碳中和愿景下,创新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产品,是未来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补充道。

标签: 多点 金融机构 信贷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