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险企对国内市场的布局逐渐加深,频频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设立新公司等方式投资中国市场。继友邦“分改子”后,11月17日,安联(中国)通过“合转外”控股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安联人寿”),后者成为国内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保险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服务和代理人渠道上具有一定优势,国内险企可以借鉴学习,外资入局也会将中国市场的积极性和活力进一步激发。
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阵营扩容
继友邦人寿落户上海后,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阵营再添一员。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公告显示,中信信托转让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给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联(中国)”)已获批。安联(中国)已全资控股中德安联人寿,后者成为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股权转让的完成,凸显出安联(中国)的母公司德国安联集团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信心。除了2020年1月成立的集团公司安联(中国)和安联(中国)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德国安联集团还在国内布局了财险公司“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除了德国安联集团,其他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布局也是动作不断,股权收购、战略投资、设立新公司多管齐下,产险、寿险、养老全面扩容。
2019年,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50%股权被法国安盛集团收购,成为外资独资财险公司。2020年6月,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2021年1月,中外合资险企恒安标准人寿建立了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6月,友邦保险计划入股中邮人寿,获批后将成为中邮人寿第二大股东。
外资险企能够全方位布局中国市场,得益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加深。以前,外资险企在国内只能独资运营产险公司,没有权限独资设立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等,目前这些限制均已不在。
2017年,中国财政部宣布,3年后寿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将从50%提升至51%,并在5年后彻底取消该限制;2020年1月1日,“外资保险设立寿险公司须采取合资形式”的限制退出历史舞台。
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外资“鲇鱼”有望进一步激活
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外资险企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2021年瑞再研究院sigma报告预测称,中国在全球保费总额中的份额将持续扩大,总保费收入预计在2024年之前超过1万亿美元。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外资险企布局频频,一是因为当前我国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最安全的地方,对外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外资流入国;二是我国经济与财富的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内保险需求大,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可期。
实际上,外资险企在国内市场“话语权”不断加码。数据显示,2020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524.44亿元,市场份额7.79%,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
外资入局将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有专业人士分析表示,外资险企入局不仅会带来资金和一些差异化保险产品,外资险企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服务和代理人渠道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国内险企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思路。
外资险企频频布局是否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给中资险企带来挑战?李文中分析表示,外资加码布局国内保险市场会给中资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应该不会很大。李文中解释称,从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以后由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难以本土化,从而制约了外资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在服务端,外资险企的经营管理精细化、产品设计和服务人性化、风险控制规范化等方面,或给中资险企带来压力。
外资入局也会激发中国市场的活力和积极性,李文中表示,外资积极布局国内保险市场向外界释放了看好国内保险市场的明确信号,有利于带动国内资金布局保险行业,缓和整个行业的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