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元代王蒙的《太白山图》卷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赫赫名迹。秋日太白山,峦壑郁密,枫丹栗黄,宏丽之致……元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五年(1365)间,王蒙应天童寺住持元良禅师邀请,来到天童寺,绘制《太白山图》。或只是做客,为答谢元良禅师盛情,感于太白山美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蒙绘下这幅传世名画,并赠送天童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王蒙因牵扯胡惟庸案,死于狱中。第二年,宗泐应天童寺住持之邀给《太白山图》题跋。对宗泐来说,这幅如见故友的《太白山图》,实在让人感怀,他在跋文中以“自怜平生不一到”与“还君此图袖手坐”深表憾意。天童寺僧人请宗泐题跋王蒙《太白山图》时候已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古历十月十一。万壑晴云,苍淡有致。天童寺僧人远山涉水,终于抵达京师天界寺。天界寺僧侣云集,香火袅袅,佛事极盛。京师天界寺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是金陵一带主寺。明洪武初年(1368),朱元璋将此寺改名“天界寺”,规格列为五山之上,总辖天下僧尼。远道而来的僧人,并非以朝圣般的心境叩拜“勒冠五山”的天界寺。他求见京师天界寺住持宗泐,只因为应天童寺住持所命,一路护佑王蒙所绘《太白山图》,需面呈宗泐题跋。元王蒙 《太白山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他的请求很快得到应允。在天界寺方丈室,他终于见到住持宗泐。方丈室外种着白梅,此时枝叶婆娑,交织出寂静青黛。室内清香氤氲,清瘦的僧人如释重负,打开随身携带的行囊,小心翼翼取出画卷……天界寺住持宗泐看到画卷的这刻,繁色染山,满目秋光,一切却又如同静止。内心却早已大雪纷飞,裹挟着心绪,雪花开始堆积,并无休止。此时距王蒙(1308-1385)画下这幅《太白山图》已有二十余年,王蒙已于一年前因胡惟庸案受累,死于狱中。《明史·王蒙传》提及王蒙曾经“谒胡惟庸于私第,与会稽郭传、僧知聪观画”。时间语焉不详,却也点明王蒙当年与郭传、知聪和尚一起,在左丞相胡惟庸家观赏古画,这场文人雅集的结果是遭致杀身之祸。如今,王蒙《太白山图》居然还幸存于世。宗泐简直难以置信。天童寺是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当年王蒙画下《太白山图》,此幅画一直为天童寺收藏。《太白山图》卷末钤白文“王蒙印”一枚。宗泐当然能看出,这是前一年被僧人小心抠掉的印章也已重新贴补上,痕迹犹存。一时千山万水,诸多心事,无限感慨,暗涌而来。天童寺住持为何将这幅《太白山图》,呈请宗泐题跋,这其中各有说法。说起来,自洪武初应征入朝,宗泐一直与明太祖保持着密切关系。洪武初年,明太祖征天下高僧,宗泐应召称旨,从径山寺入天界寺,极契太祖心意。宗泐远游在外时,明太祖就写有“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的诗句。在宗泐《全室外集》里,我们看到宗泐的应和:“奉诏归来第一禅,礼官引拜玉阶前。”在明初僧人中,宗泐无疑是一个传奇。宋濂曾以“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赞誉宗泐,可知宗泐作为禅宗高僧在当时的地位。事实上,当时因牵扯胡惟庸案,宗泐好友来复法师获罪,也牵连到宗泐。幸运的是,宗泐得到明太祖豁免死罪。此后他离开天界寺,辗转飘零,后又回到家乡台州住持黄岩觉慈寺。这年秋,宗泐奉明太祖诏再回天界寺任住持。初冬之色,备极奇丽。五色中余叶纷散,醇和而粹美。此时的宗泐翻开这幅描绘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的《太白山图》,顿见精光逼人,纵逸多姿。不只是它释放的丰富而又奇妙的张力,对宗泐来说,这幅如见故友的《太白山图》,实在让人感怀。“庄周与蝴蝶,犹在是非间。”(宗泐《如梦》)已是世事沧桑,迎人间千重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