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商业 >

让梁思成“一步一磕头”也要去的地方,到底有什么魅力?

2023-10-08 11:36:24   太阳信息网

山西,一座令全世界古建爱好者魂牵梦绕的奇妙之城。

这里是中华大地上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省份;这里汇集了现存比较完整的唐代建筑;这里有被梁思成誉为中华第一国宝的建筑……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若以历史脉络延续清晰、古建密集度来评价,山西排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飞阁单崖上,白云几度封”的悬空寺、距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的云冈石窟、庄严肃穆的晋祠、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广胜寺……在山西,每一次抬头,都是对时间和岁月的凝视;每一次仰望,都能打破对古老建筑的认知局限。这一次,我们将在中国古建筑的“标本库”中,尽情感受独一无二的山西古建之美。

本期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走进山西,栏目主持人、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将循着“梁林路”,探访晋祠、悬空寺、应县木塔、佛光寺、南禅寺等古建筑,感受“晋源华夏,古建山西”从古传唱至今的古代建筑史诗。

《文化大观园》是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一档围绕社会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思想和历史文化等课题进行探寻的节目。节目创办多年来,在全球电视观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忠实粉丝。

梁思成“一步一磕头”也要去的地方 唐代建筑的朝圣之旅

山西古建,从来都是带着霞光的宝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被埋没在沙土之中,无人问津。

彼时在美国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研读梁启超赠给他们的《营造法式》,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建筑,萌发了想要了解中国建筑完整历史的想法。回国后,他们用六年的时间,对中国的137个县做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迫切想要寻找唐朝建筑的痕迹。在给林徽因的一封信中,梁思成写道,但凡有一点关于唐朝的痕迹,“则一步一磕头也要去的!”他们坚信“国内殿宇必有唐构”。

正是在这次研究中,辉煌绚烂的山西古建才得以揭开神秘面纱,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开启。

1937年,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二人走进了佛光寺,在抬头的瞬间,和眼前巨大的斗拱不期而遇,这神秘的邂逅让梁思成瞬间感受到了惊喜,“巨大、有力、简单,出檐深远”,几乎是凭借下意识,他觉得中国的唐代古建,就在眼前。

三天后,林徽因在房梁上发现了淡淡的墨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和殿外石经幢上记录的“女弟佛殿主宁公遇”不谋而合。经幢是唐朝大中十一年立的,那一年是公元857年。这成为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木构建筑的铁证。而殿内角落里的一座小型雕塑,经考证就是宁公遇塑像。

梁思成后来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写道:“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佛光寺像是被打开的月光宝盒,瞬间光芒四射,不仅终结了日本学者傲慢的断论,更打开了中国唐代古建的大门,传递着千年来历史的细语呢喃。

没有最神奇,只有更神奇 值得用一生探索的山西古建

一旦打开了山西古建的扉页,就像打开了中国建筑史的百科全书,似万花筒般的精彩建筑,开始轮番上演。

在距离佛光寺50公里左右的小山村,有一座比佛光寺还要早75年的唐代寺庙——南禅寺,殿内大梁上清晰记载着 “大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距今已1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木制建筑,被称为“亚洲第一古建”。

在朔州市,有一座高六十多米,却千年不倒的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它搭建于公元1056年,采用全木结构搭建,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被称为“中国第一木塔”。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1933年梁思成第一次考察山西,见到它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它特殊的榫卯结构震撼到“半天喘不出一口气”。

当然,提起山西古建,自然不能少了太原晋祠——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当年在山西考察的林徽因,偶然一撇,目光被一座深远的出檐吸引,那便是高大的屋顶下由雄硕的斗栱承托起的圣母殿,晋祠的主殿。

晋祠的结构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方法,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又经过元、明、清、民国不同规模的扩建,成为亭台楼阁俱全的庞大群落,就像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见证了一代代历史变迁。

亚洲第一古建、全世界最高的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山西古建从不缺乏华丽的头衔,读懂了它们,就是读懂了生动的中国文明史。

地上文物看山西 不仅看过去,更看未来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源、发展来看,山西古建是谱系最为完整且跨度最大的存在,这些建筑是被时间凝固的艺术,它穿过时间隧道,永恒伫立,用实物讲述古老的故事。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山西共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达53875处,其中古建筑占28027处,占比近60%。古建是活着的历史讲述者,它们饱经沧桑,每一处裂痕都是岁月的印证。

看见古建,了解古建,保护古建。它们并非存在于山野间的冰冷物件,而是流连在城市之中的鲜活载体,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古建及其展现的精巧技艺是历史留下的线索,如何在未来对它们进行保护和传承,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考题。

如今,鱼沼飞梁下的潺潺碧水依旧流淌,晋祠里千百年的故事仍在流传,巍峨的应县木塔依然俯瞰着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它们不仅代表了过去的辉煌,更要见证城市未来的融合发展。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