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温度
——读谭德成散文集《泥土里的影子》有感
文/陈志
(资料图)
近日,谭德成散文作品集《泥土里的影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我第一时间拜读了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
谭德成先生是近年来重庆十分活跃的词作家,他作词的数十首音乐作品早已飞出了万州,飞出了三峡,频频亮相于荧屏,走红于网络,传唱于民间。其中,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我们的家园蓝蓝的天》《粒米千滴汗》先后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音乐作品奖,《一辈子记得你》获重庆市文学艺术奖,《花开石旮旯》被评为重庆市扶贫歌曲十大金曲,名列榜首。同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散文作家,作品屡见报端和新媒体客户端。
近些年来,我曾有幸多次与作者同行同游,见证了文集中不少篇什的新鲜出炉,常常惊叹于作者的才思敏捷和勤奋自律。由于这些散文常常伴随歌词一并问世,且文中多有歌词呈现,阅读之中,先生那些音乐作品难忘的旋律不时回荡在心头。
散文集以《泥土里的影子》为书名,我认为非常贴切。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自然、明亮、真挚、亲切,是先生音乐和文学作品共同的特点。这些精短散文,或描绘故土乡愁,或抒写人间真情,或反映城乡变迁,富有人文情怀和时代气息,仿佛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阳光四溢的窗,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愉悦感和昂扬向上的力量感。
品读此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作者对于乡土、乡情、乡愁的深情抒写,即使描写城市生活,也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作者笔下的“乡愁”, 发乎内心,贵乎自然,充满温度,妙趣天成。
乡愁的温度,源自本色。乡野农村,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做过乡村教师,后来辗转多个岗位,但“农民的儿子”朴实本色从未改变,孩童般“捕风捉影”的“好奇心”从未改变。他善于发现山水之美、提炼生活真味、钩沉乡愁记忆,如《老家的春香》《乡音》《山梦》《春雨》《老屋》等,“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自然真实,不刻意雕琢,不故作高深,更不故弄玄虚,呈现出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率真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乡愁的温度,感于真情。作者的创作植根于泥土和生活,刻骨铭心的乡土情结,魂牵梦绕的乡村生活记忆,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书中感人至深的篇目不少。《想念父亲》“既当爹又当娘”的父亲让我肃然起敬、泪湿眼眶,尤其是篇末的揭秘:“其实,他是我的养父,第一次把我搂在怀里的时候,是个寒冷飞雪的冬天,那年我才五岁。”阅读至此,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还有那个暴雨之夜,“把脸盆反扣在头顶”以避免瓦片砸头、惊恐万分的“我”(《遇见风雨》)。《缘起“棒棒”》《春月夜》《遥远的村落》《山居》《滨江小筑》等,篇篇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故土亲人、对故旧新友、对普通劳动者和创业者的真情厚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乡愁的温度,顺乎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的家国情怀早已深入血脉。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热情地颂扬时代变迁,艺术地反映时代心声,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作者通过优美而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铭记“乡愁”,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下庄幸福人》《枫香里》《清欢渡》《初见池海》《溪口的故事》等,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折射出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由衷礼赞,以及对热气腾腾现实生活的真诚颂扬。
作者一边写歌词,一边写散文,歌词与散文相得益彰。书的创意设计,也观照到了这一个性特色,将三首歌词分别置于“有情有缘”“有歌有乐”“有闲有趣”三个篇章之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这本著作赋予了诗意韵味和旋律之美。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