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头条大赛(第18季)丨何浩:一方水土的使命

2023-05-30 10:55:08   上游新闻

一方水土的使命

文/何浩


(资料图)

三月的春雨中,第一次走进江西宁都。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然而,宁都这片曾经的“化外之地”,却养育了无数的外乡人,孕育了博大的赤子情。

似乎,她的存在,就像静水流深的梅江河,是为了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神圣使命。

1

这使命悠远,接纳了一代代南迁的中原先民,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据史料载,从晋初开始,来自北方的汉民就到了这里。历经两晋南北朝、唐末、宋末等多次大规模迁入,最终形成客家民系,进而向南向东,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北等广大地区,甚至远出海外开枝散叶。其中,就包括我的祖先何氏族人——他们本散居在江淮间,竟于唐代便已迁入宁都。

雩山、武夷两大山脉,像两条厚实的巨臂,联手屏蔽了呼啸的寒流,也挡住了北方的战火。可以想象,当颠沛流离的人们彷徨绝望时,突见崇山峻岭间存有一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的理想家园,那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真是难以言喻。他们在这里生活栖息,耕读传家,从有文字记载的诗人团体“廖氏文学集团”,到流芳后世的孙氏五贤、状元诗人郑獬,再到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自宋至清,从这里走出来132位进士、412位举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铸就了宁都文学的三大高峰,也为宁都赢得了“文乡诗国”的美誉。

曾经的文采风流,如今只能神往,我对客家祖地的认识才刚刚由浅及深。

车进县城,我就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千年州府的“定力”。满城街巷整整齐齐,车水马龙却不嘈杂,恬静安然中透着欣欣向荣,真是一处安居乐业之所!在东山坝镇小源村,一个典型的客家人聚居村落,仅有的13.1平方公里土地上,居然尚存着20多座古朴端庄、气势非凡的宗族祠堂。这些宏伟精美的建筑,在远山近丘的田园山水间,历经岁月的摩挲,更显厚重巍峨。虽然客从异乡来,青砖砌墙、麻石垒建、樟木圆柱、雕梁画柱、飞檐斗拱却一丝不苟,两井三进的布局整饬严谨,时至今日依然令人赞叹。可见,当年的“客家人”来到这里,就没有把自己当作过客,而是以建设者的姿态兴建家园。

夜幕低垂,村子里的文化广场突然就喧闹了。男女老少手提着兔子灯,排行就列地行进起来。灯火映照得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那喜庆劲儿,就像过年一样。人群忽然激动起来,朝一个“大家伙”簇拥过去。我凑近一看,这不是下午看到的那个扛灯吗?扛灯起源于东山坝镇,因游灯需要两人合抬故名。下午看到扛灯时,两个老乡还在小心翼翼地作最后准备。那是一道道复杂的工艺,涉及到剪纸、纸扎、雕刻、绘画、书法等诸多手艺,甚至还用上了热学和动力传导!灯的内部有20多只油碗,点亮之后,就能凭借火的热能,推动灯饰上的才子佳人、神话故事、名花贵树、鸟兽鱼虫自行转动起来,真是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扛灯带着欢呼的人们向远处去,只留下几间湖面上的船屋,映着漫天的星河,载着满满的乡愁。

2

这使命光荣,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宁都成为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小布镇那天,天空清朗得像被洗过一样,湛蓝湛蓝,叫人忍不住哼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动人旋律。徜徉在革命旧址群中,聆听或喜或悲或悲喜交加的故事,胸中涌动着胜利来之不易的豪情。

在誓师广场,我看到毛泽东为万人参加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题写的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一副对联生动概括出运动战、游击战的军事思想精髓,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了。

我看到宁都画家刘维祺的美术作品《苏区军民小布歼敌誓师大会》。画中,毛泽东站在台上,右手遒劲有力地挥舞,正在慷慨激昂发表讲话,给大家讲解战胜敌人的六个条件。台下红旗招展、枪矛林立,战士们斗志昂扬、同仇敌忾,高呼奋勇杀敌的口号。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跃然纸上。经过小布设伏、龙岗大捷、东韶再捷,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兴奋不已,诗兴大发,在小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首词我读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来到了作品里。

小小的小布镇,诞生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查台和通讯队,驻扎过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总交通队、总后方医院,是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硝烟散去,今天的小布,建起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训练营,配有多功能教学厅、红色阅览室、展览室等文体教学设施,成为开展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景教学基地。

何止是小布!整个宁都都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太多太多。从1930年4月县游击队第一大队全部加入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宁都人民“送郎当红军,父子齐上阵”,先后有56304人参加红军,全县平均每5人就有1人加入红军。而这些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宁都儿女,有数万人为国捐躯,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1.6万余人。

他们的生命,有的留在了湘江之战,有的留在了雪山草地,有的留在了抗日战争,有的留在了渡江战役,名字留在了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来宁都的第一天晚餐,我曾喝到一碗清亮的无盐淡汤,那口感,不仅让习惯了火锅麻辣的味蕾怅然所失,也与当地菜肴以鲜辣著称大相径庭。请教当地的朋友,才知道在物资紧缺的战争年代,宁都人民忍饥挨饿、节衣缩食,把本就不多的盐巴给了红军将士,自己却默默地甘饮这无盐淡汤。听了这故事,才知道这清淡的汤里竟融着这么浓的情。后来,那餐饭,即便是大块鱼和三杯鸡都不能吸引我,反倒是这碗无盐汤的本色鲜香、回味悠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3

这使命崇高,在沿袭千年文脉中励精图治,在弘扬优良传统中继往开来。今天的宁都,沉稳里有进取,奋进中开新局,让人刮目相看。

参观工业园时,我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在中部地区不算发达的县城里,居然会有赣能电子这种规模化的现代化企业。

宽敞的厂房里,生产线、数控机床和智能检测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训练有素的工人自信而专注地调试、清洗、喷砂。我们好奇地参观产品展示区,看到了一个个不起眼却又离不开的“小零件”,手机卡托、按键、中框、锂电池顶盖板、极柱等。小小一台手机里,装着这么多功能精细的装置!了不起的是,这个“以商招商”“宁商回归”的代表项目去年7月开工,就实现了“当年签约、开工、竣工”的“宁都速度”,成为苹果、华为、宁德时代的供应商。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家企业的特色居然是甘做“配角”,专注并深耕手机、AI、锂电池等电子产业链细分领域,坚持“小卡托成就大世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

另一个“没想到”,是在这里遇到了正宗的重庆老乡。即将离开工业园时,企业负责人跟我们握手道别。不知道是谁说了句:“张总是重庆人,为这个项目做了大贡献。”本来要松开的手突然握紧了,我意外又惊喜地问:“你是重庆哪里人啊,来这里几年了?”张总也拉着我的手不松开:“南岸弹子石的,前期考察到后面签约、建设都在这边。这里条件很好,县里非常支持企业发展。”我们用重庆话旁若无人地拉起家常来。看着他踌躇满志的模样,听着他信心满怀的计划,我既为他在他乡找到干事创业的舞台而感到高兴,又对宁都的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管客从何处来,都能在这里把事业做起来!

招商引资的成绩,是对宁都优化营商环境的奖掖。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则体现了她的远见卓识。

宁都技师学院是人社部支援创办的一所公办高等技工院校,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这个学校最大的办学理念,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设的专业,既有幼儿教育、汽车维修、饭店(酒店)服务、服装设计与制作、美容美发造型、中式烹饪这样传统且实用的行业技能,也有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应用、机电一体化,甚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等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理论,更多的是在操作台上学技术。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拿来就用,供不应求,大量进入京东集团、中南华为、江西领丰、易富科技等企业,实现了99%高质量对口就业,远远高于普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教室墙上,挂着两张榜。一张是“自媒体创业技能榜”——这是当前年轻人最感兴趣的就业方向之一了。上面细致地罗列着剧本编写、人物(账号)包装、撰写分镜、特效制作、产品管理、影视表演、影视配音、店铺包装等14个分类技能。另外一张是“技能就业榜”,对各工种各个岗位明码标价,据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合作组建团队,完成了平台直播和营收变现。学校培养,指向明确,“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确实,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解决多少企业“货不对板”的用工荒啊。

看着学校里年轻的脸庞,回想几天来见到的景象。这里的山水人文,展开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掩上是一本看不到终章的大书。画里,我看到“多彩宁都”的大美;书中,我读懂了这方水土的使命。

这使命,记录着先辈的荣光,坚守着宁都的希望。

(作者单位:重庆市作家协会)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