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世界简讯:情牵滴翠丨李秀玲:青木关中遇滴翠

2023-04-30 10:46:49   上游新闻

青木关中遇滴翠

文/李秀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木关镇,隶属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地处沙坪坝区西北部。这里曾是巴蜀交通要道,被誉为“重庆第一关”。清代重庆至合州的官道设有十站旱塘,俗称“渝合十塘”,第五塘就是青木关。

在青木关这块土地上,有古代先民耕读的悠久历史,也有抗战文化的浓郁气息。教书育人的先生们在这里留下执教的足迹,也留下了文学的种子与梦想。

37年前,有一群热爱文学的人,怀着对先辈的敬仰与尊重,对故乡的眷念与忠诚,组建了青木关滴翠文学社。

滴翠文学社的首任社长罗成友的脑子里,这些数字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1986年1月18日,42个人,每年每人会费2元……这些数字,组成了滴翠文学社最长久也最镌刻的记忆。

现任社长李承萍的脑子里,多了几个数字。成立37周年已办 287期滴翠报,社员400多人,已刊发作品70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20部,最年轻的社员17岁……

一连串数字的叠加,是滴翠文学社辛勤灌溉出来的花朵,也是他们精心守护的果实。每个社员心里,都珍藏着青木关镇33平方公里的传说、古迹、往事,他们与这块土地荣辱与共,把对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情怀和虔诚祝福用至真至诚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里是摇篮,孕育着几代人文学梦的成长;这里也是港湾,接纳所有在外面漂泊的灵魂。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走进青木关镇党群服务中心,在文学社的活动展览室里,我看到了滴翠文学社从成立之初走过的步步足迹,五色青花“沙坪窑”,朴实的木雕与传统的蜀绣。在这里,与文学一起薪火相传的还有民间精美的手工艺,它们是青木关历史中最辉煌的文化遗产,共同筑成青木关人的新时代精神家园。

在交流会上,我认识滴翠文学社中全国第一位被称为“田坎记者”、荣获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的罗成友;知名诗人秦开勇;全国“打工作家”代表人物张儒学;已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的“民间人士”李承萍;正在创建“青芽文学社”的小学女教师唐念。还有尤麒麟、李帮红、徐光惠、江辰宇等知名作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让我感受到文字的磅礴力量,让每一个人都内心丰盈,在不断坚持地书写中享受着质朴的快乐。

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笔耕不辍的中年作家,才华横溢的青少年作家,代表着滴翠文学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一起从老街古老的骝公桥上走过,溪水潺潺流过。78岁的仪表厂退休老职工在洗衣槽旁搓着衣服。善谈的他对我说:故乡的水真清,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在缙云山脉四愣碑村我们寻到隐藏在杂草丛中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青校纪念碑,碑上刻字清晰可见。站在如今美丽、宽阔的乡村路上,静静地听,山林中隐约传来了往昔的读书声、嬉笑声。

山中,一位坚守青木关乡村十年的农村人带我们参观了无土栽培的花草养殖基地,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丰收的沃柑,个头小但水分足,给我们留下乡村振兴的艰辛又甜美的回忆。

我们一起进入为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修建的川仪十六厂旧址,这里有着 30 多年的光辉岁月,如今建筑保存完整,树木葱茏,居民在空地上欢快地跳着时尚的坝坝舞。

我仿佛也成了滴翠文学社的一员,与他们探寻历史,展望未来。

“青山滴翠情性远,曲径幽深心境高。”

你听,滴翠声声,带来文字的千种风情。

你看,滴翠青青,带来文学的万重青山。

(作者为南岸区作协副秘书长)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