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不平整如何解决?公交港湾缺少遮阴树木怎么办?
(相关资料图)
12月29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召开《重庆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导则》解读新闻发布会,解答了这些问题。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飞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规范管理,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并会同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提出,车行道上的井盖宜选用防沉降井盖并布置在车辆轮迹范围以外,不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重庆城市道路达1万公里
井盖应布置在车辆轮迹范围以外
“道路是城市中最大的公共空间系统,长期以来因为程式化的设计和建设,人车冲突、舒适度差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卢鹏飞说,截至2021年底,重庆现有城市道路已达到1万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达到6000公里。
卢鹏飞表示,《导则》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理念,体现地方城市道路特色,推进安全舒适、功能完善、科学有序的城市道路空间打造,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技术指引。
比如,针对城市道路颠簸、破损等不平整问题,《导则》以机动车行车安全、舒适为原则,严格控制路面标高,明确车行道路面建设养护重点及标识标线设置要求。
市城市管理局道桥管理处处长曹阳介绍,《导则》规范了井盖及雨水篦子设置,提出宜选用防沉降井盖并布置在车辆轮迹范围以外,雨水篦子宜横设便于快速收集雨水,不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中心城区已实施人行道完善提升2922公里,完成车行道平整专项行动整治1500公里。
推行“多杆合一”
重庆已建多功能灯杆1085根
针对城市道路杆件林立、箱体遍布、管线设施混乱等问题,《导则》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导则》提出遵循“合、简、隐”原则,能合则合、能小则小,鼓励多杆合一、多箱合一,重点对交叉口、安全岛等交通节点进行重点引导控制,倡导设施简洁美观,隐于环境,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美感,让行人感到更舒适、宜人、有温度、有内涵。
市城市管理局照明灯饰处二级调研员黄福庆介绍,为进一步推行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实施“并杆减量”,推进城市道路杆件及相关设施的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建设,在2022年1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城市道路照明管理办法》中,提出新建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应该推动多功能灯杆建设,集约设置各类杆体,实现“一杆多用、多杆合一”。
重庆自2019年启动了实施“多杆合一”试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重庆已建多功能灯杆1085根,其中中心城区有839根,渝中区建成投用数量最多,达到411根。
以人为本体现山城特色
公交港湾可补植遮阴行道树
《导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重点对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包括步行带、设施带、绿化带、建筑后退空间、非机动车道等)中的要素进行设计指引和协调。
同时,《导则》也体现地域差异、突出山城特色。《导则》针对城市道路有陡坡、高坎等高差较大的路段,提出了局部适当减少非必要附属设施设置等措施;针对城市道路沿线坡坎崖、隧道较多的特点,提出推进坡坎崖、隧道口的绿化美化等,凸显重庆山地城市道路特色。
另外,对于缺乏遮荫但有立地条件的公交港湾,《导则》提出,可通过补植行道树等方式进行绿化美化,不仅实现遮荫效果,还让公交港湾变为一道风景。对于无绿化条件的公交港湾,《导则》提出可与城市家具结合,推动公交港湾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景观融合,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城市界面。
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处长廖聪全介绍,近年来重庆深入开展街头绿地提质、绿化补缺提质等工作,通过“补”让城市园林绿化布局更优,品质更佳。截至目前,重庆已完成绿化补缺提质项目559个,面积达到950万平方米。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编辑:陈秀娟
责编:徐浩
审核: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