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庆疫情暴发以来,无数平凡人以自己的方式扛起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三个不同年代的战疫凡人。他们或是志愿者,或是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或在防疫一线,或在防疫后方。虽然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使命担当,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这座城市贡献微微之光,贡献青年的力量。
(资料图)
“80后”
夫妻俩一个“守门”一个“追阳”
“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注意安全哟!”11月16日中午1点多,趁着短暂休息的时间,段成名和妻子蒋洁通了个微信视频电话,两人简单聊了几分钟。
这是他们夫妻最近一两周的“日常”。
因为这场战疫,他们,一个在社区疫线“守门”,一个是“追阳专班组”成员。
今年35岁的段成名是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桥口社区工作人员,也是社区唯一一名男同志,他主动请缨承担夜晚的人员转运协调工作,相当于社区防疫守门人。
▲段成名
“麻烦你收拾一下,等会儿安排车子将你转运至酒店,东西要带齐哟,降温了多准备一件厚衣服……”11月15日凌晨3点多,段成名接到紧急通知,辖区排查出密接人员并要转运,容不得耽误,就即刻开始联系。睡不了几个小时,段成名又要早起协助完成物资配送及发放等工作。
从11月9日开始,段成名一直坚守在社区。另一头,妻子蒋洁也同样忙碌。蒋洁是大渡口区跳蹬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同时也是“追阳专班组”成员之一,即时落位、调度医务、上门采样、标本送检……她时刻都在与病毒赛跑。
▲蒋洁(左)和同事
趁着休息间隙打个电话,互道一声“珍重”,就是这对夫妻对彼此说得最多的“情话”。
“有时,突然一个电话进来,我们不需要去解释什么,只管忙碌。”段成名和蒋洁都期待着,早日再与重庆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一起漫步山城。
“90后”
社区送医送药跑腿,“我们都在”
27岁的付琳琳是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锦城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疫情发生以来,她坚守在社区负责为封控居民提供就医服务等工作。
11月15日凌晨,付琳琳结束白天繁忙的工作,电话突然响起来,电话那头是香港城1栋网格员:“香港城1栋一位81岁的老人突然腹痛,急需就医。”
付琳琳随即穿好防护服,赶到小区,经过迅速协调,最终将老人送上救护车,“一大早,我们跟踪了解到,老人是胰腺炎,医院说幸好送医及时!”
▲付琳琳(右一)半夜坐志愿者的车送居民就医
疫情期间,付琳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患有直肠癌的居民常备药吃完了,需要有人帮忙去医院拿处方药;老家在成都,独居在重庆的居民需要去医院检查……付琳琳说,“只要社区居民有需要,我们都在。”
11月16日,记者通过电话上联系付琳琳时,没聊两句,她只留下一句“晚点联系,有紧急情况”,就又投入到新紧急任务中去了……
“00后”
一套动作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咽拭子采集要规范、注意采集时的正确部位。”每天到社区参与核酸采集工作前,陈诗都会在心中叮嘱自己一定要细心,再细心。
11月11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作为大渡口区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青年志愿者陈诗,主动参与了大渡口区组织的防疫志愿服务工作。
和以往参与的信息录入、物资管理工作不同,这一次,陈诗来到跃进村街道钢堰社区为居民采样。
▲陈诗为居民采样
一次几秒钟的采样,背后需要多次的练习。
“上岗前,有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陈诗说,自己是一名“00后”,学什么都有精力,但因为做的是疫情防控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经过反复演练,很快,她走上了一线核酸采样岗位。
撕开采集棒、抬手、采样、旋紧管盖、手消毒……这样一套采样操作,陈诗每天要经历几百次,“参与一次筛查,大概持续2个小时左右,要采的居民人数都在300人以上。”
▲陈诗正在为居民采样
“00后也开始扛事了!”工作之余,看着有些稚嫩的陈诗,总有人好奇她的年纪。在知道陈诗年龄后,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00后也是在大家关爱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陈诗相信,在疫情防控中,不同年龄段的每一个重庆人都在奔跑,都在努力,在呵护中成长起的00后同样能担起时代重任,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受访者供图
编辑:秦雨
责编:郭承斌
审核:罗强
标签: 重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