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重庆梁平新晋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捧回金灿灿的国际招牌。由此,重庆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有了一个国际样本。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不仅能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在山水环绕、峡江相拥的重庆,湿地保护与利用成效如何?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重庆现有内陆滩涂湿地1.49公顷、沼泽草地湿地0.01万公顷、河流水面8.49万公顷、水库水面10.56万公顷、坑塘水面7.20万公顷、沟渠0.53万公顷。
(资料图)
“实施湿地保护修复、消落带治理、小微湿地试点等措施,不断强化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管理。”重庆市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全市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重庆三峡库区巫山段湿地。
共享“绿意空间”扩容
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梁平,是小微湿地的典型代表。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湿地元素与农耕、水利、历史、人文等有机结合,修复都梁飞雪、垂云北观、张桥烟雨等湿地示范景观,营建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群落,使城湖相依相融。
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修复代表。作为全国12个首批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将山地地形空间与湿地景观有机结合,通过梯田、溪流、塘的多重水体治理净化,为桃花溪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巫山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三峡库区湿地典型代表,其以库塘湿地为基本资源特征,以消落带治理试验示范与巫山文化为特色,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观光体验和巫山文化休闲游览于一体,景观风貌独特。
重庆持续推进湿地保护,让共享“绿意空间”不断扩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10处、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1处、湿地公园26处、市级重要湿地3处。
△忠县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
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破题
处在三峡库区腹心,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尤为紧迫。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湿地,呈“冬水夏陆”的特征,为库区带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重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出乔灌草相结合“池杉+中华蚊母+卡开芦+牛鞭草”等多个消落区植被修复组合模式,筛选落羽杉等20余个消落区适生植物和选育4个林木良种。
目前,重庆多地消落带治理成效显现。
比如,万州开展以中山杉为重点的生物性治理试验工作,部分地段已经逐步郁闭成林;忠县、云阳等区县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模式、竹柳纯林模式建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种植池杉、水柳、狗牙根、牛鞭草以及荷花、菖蒲等植物,提高消落带植被的耐淹性。
率先开展“湿地+”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转化的路径尤为关键。换句话说,如何将在湿地生态产品上挖掘出价值?重庆充分利用我市小微湿地分布广、数量大、质量好等优势,不断挖掘湿地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发展湿地生态惠民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以“湿地+”方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等结合,发展湿地生态惠民产业,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依托湿地吃上了“生态饭”。
梁平竹山镇就有典型一例。该镇利用废弃石膏矿区蓄水,改构猎神村梯塘小微湿地群改善生态环境,助推以梦溪湉园为代表的乡村民宿发展。
除此之外,丰都也利用湿地资源在龙河沿岸打造的保家楼美丽乡村示范点,特别是精致别样的“花涧小厨”,成为丰都市民畅游龙河的网红打卡地;黔江区在官村种植落羽杉等绿化树种、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小微湿地发展生态旅游。
△中华秋沙鸭在重庆栖息。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围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确保全市湿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功能不下降、生态不退化,重庆第一个出台省级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颁布实施《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完善《重庆市湿地名录管理办法》《重庆市市级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还针对22个国家湿地公园出台“一园一策”,让湿地保护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同时,重庆建立湿地用途管控制度,规范支持类、控制类、禁止类建设项目占用湿地,引导建设项目不占、少占湿地;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大批鸟类来栖息、繁殖,尤其是鸟类、鱼类等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比如,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出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连续9年在綦河出现;开州汉丰湖雁鸭类越冬候鸟多达20种,数量达1万余只。
据统计,重庆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增殖放流、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累计修复退化湿地1万余亩,自然恢复湿地35万亩,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夏洪玲
责编:廖异
审核:冯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