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一地桂花,香醉金色的童年
王承军
篱落疏雨,岁月成诗。日子过得真快,一个回眸,便别了夏花绚烂;一个转身,就走进了秋叶静美。我爱秋天的清气入骨和明丽高远,更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子花开,那是流年光影里留存的一张张沉香氤氲的底片,画里的满地金黄,香醉了我的童年。恍惚间,在秋水长天的故乡老渡口,下来一位温暖的老人,左手一壶桂花酒,右手一提桂花糕,踏着落叶铺满古道的夕阳向我走来,空气中弥漫着妈妈的味道¨¨。
(相关资料图)
故乡路虽远,但桂子花开的静谧与优雅却是一样的。记忆里,每年过了中秋,故乡老屋院前两株桂花便张扬地竞相绽放,勤劳的母亲就会开始她的“佳酿制造”——泡制桂花酒。泡制桂花酒,我只是负责收集桂花和碾碎冰糖,父亲负责购买高纯度的白酒,母亲则是桂花酒泡制全过程的主角。所以,每当院前桂花争芳吐艳时,母亲便叫我在树下铺上一层报纸或者塑料薄膜,一阵微风,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便把垫纸染上一层厚厚的金黄。我小心翼翼地把垫纸从四周向中心一收,洒落的桂花形成团。于是母亲开始忙碌起来。
泡制桂花酒的工序,母亲至始至终是虔诚的,因为在母亲的心里,桂花酒可是善良的仙酒娘子感动了广寒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才把桂花酒传向人间,因此母亲生怕辜负这份善念和真诚。所以在材料选择上,母亲尤其严谨:桂花,必须挑选色泽鲜艳且非常干净的,不能水洗,更不能浸泡,否则会洗掉桂花的花粉和花蕊,这样会减淡香味;酒,必须选用纯粮食煮的,且浓度不低于50度的清香白酒;对于桂花的干度,必须放在通风的阴凉处阴干一天,不能用阳光晒干或柴火烘干。母亲说“那样会使桂花的功效降低,邻里乡亲喝着你的桂花酒却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久而久之,乡情也会慢慢变淡的”。当初,我似懂非懂。
母亲泡制桂花酒,我免不了一顿骂。母亲事先把买好的冰糖放在我够不着的地方,直至使用时才会拿出来。把冰糖碾成小碎末是我非常乐意干的。80年代中期的农村,生活物资还是比较匮乏,冰糖更是限量供应,所以待我把碾碎的冰糖交给母亲时,冰糖已经少了一半,气得母亲拿着扫帚追着打我,并骂我是饿鬼投胎来的,但每次都追不上我。母亲对我一顿数落之后,找邻居家里要来两根甘蔗,削皮后切成碎块用纱布包裹。材料准备妥当后,母亲就把阴干的桂花放进玻璃瓶里,加入冰糖和甘蔗,再倒入白酒,并在瓶颈处留出少许空隙,最后拧紧瓶盖密封,放在地窖里存放2-3个月。
好酒必须配好“菜”。这“菜“就是母亲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桂花糕。相对桂花酒的泡制,桂花糕的制作花费时间不长,但每一道工序要细心,用阴干的桂花和白砂糖混合一起研磨成粉状,再与糯米粉、面粉混合均匀,加水调至颗粒状,然后多次过筛(筛网越细越好,这样的粉质更细腻),接着大火蒸1小时后出锅,再撒上一层干桂花在上面,最后切成小块,即可趁热吃,也可冷却后储藏。当然热吃的味道更香甜清润。
到了桂花酒起窖的日子,母亲也备好了桂花糕。父亲就会邀请邻里乡亲来家里品尝,一碟花生米、几盘桂花糕,再加上凉拌黄瓜条,邻居们便可以从中午聊到日落。虽然酒早已下肚,糕也化为回甜,但唇齿留香,意犹未尽。此时,邻里乡情已经浓得化不开了。即便平时有嫌怨的乡邻也会在微醺中相视而笑,重归于好,乐得村里老支书吟出了“问询和睦谁家有,唯有老王桂花酒”的诗句。
风裁千山,雨洗年华。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尝到母亲制作的桂花酒、桂花糕了,但我早已把故乡院前那满树花香和浸润着妈妈味道的桂花酒、桂花糕装进了心里。我突然明白,母亲对桂花酒泡制的严谨态度,缘于邻里乡亲对她的信任,这信任既能化解嫌怨,又能融洽邻里,怎能粗制滥造呢?
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一杯桂花酒,一块桂花糕,渲染了美丽的秋色,激活了我金色的童年,更香醉了乡村人家茶烟清欢的生活。
(作者简介:王承军,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散文百家》《鸭绿江》《金山》《重庆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国网重庆彭水供电公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