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截至“十三五”末,规模突破2万亿元,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极”。
【资料图】
9月23日,围绕“共建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川渝两地省市政协举行远程联合协商会。
现状:
基础好,与世界级集群相比差距大
近年来,川渝两地抢抓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充分发挥成都、重庆“双核”引领带动作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态势愈发明显。
产业集群地位实现新跃升,在智能终端领域,川渝两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整机生产基地、第三大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譬如,全球2/3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实现“成渝造”,零组件本土配套率达70%。
川渝两地产业也在创新提质上屡获新突破。先后建成61个国家级、608个省级技术创新载体,300个以企业为主导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主持或参与制定44个国际标准,751个国家标准,孕育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主体。
在人才领域,目前,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近100万,拥有核心元器件、卫星导航等领域院士团队25个,电子装备材料、新型显示等省级顶尖团队120余个。
“尽管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万亿级支柱产业,但总体发展水平与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相比差距较大。”两地政协委员们发现,行业引领性强的龙头标杆企业偏少,产业配套带动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痛点亟需解决。
支招:
协同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会上,两省市政协委员围绕发展现状,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制定集群发展规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汇集、加快产业集群补链强链、完善集群发展的配套体系、强化铁公水空等进出通道能力、创造集群要素流动的良好环境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两地政协委员们认为,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培育关键在于创新要素集聚和配置,可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展集群关键企业、关键项目培育,共同招引国内外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落户,共同确定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吸引全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在川渝集聚。
“建设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高效集约、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积极参与产业标准制定,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争取在标准制定掌握一定话语权”协同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基础“大而不强”的问题,重庆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易小光、市政协委员张炎等提出多项发展思路。
会上,两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委员建议作了积极回应。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