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张伦礼现场向专家“取经”
“这梨个头小,叶子也小,一看就是肥料不足。”
(相关资料图)
有30年种梨经验的果农张伦礼话音刚落,一旁的杨宇衡立马上前纠正:叶子够绿,肥料是足的,但是氮肥过多,导致长枝条而没长个头。
杨宇衡是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也是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成员。在西南地域,这样的实验室目前仅此一个。
他和团队成员将如何为永川“梨经济”赋能?7月14日,“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重庆永川黄瓜山村。
高校科研人才扎进田间地头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杨宇衡现场为农户授课
张伦礼所在的黄瓜山村黑石包,屋前屋后漫山遍野挂满梨子的梨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梨村。
在他和村民眼里,梨果果就是“金果果”。他给上游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七八亩梨地一年收益超过5万元,加上依托观花摘果开起的农家乐,一年下来毛收入超过20万元。
“梨经济”是永川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截至2021年,永川全区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6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
然而,经过土壤环境调查发现,黄瓜山梨地土壤酸化明显且全氮含量过高,相反土壤有机制及全磷含量不够,果子品质还可更上一层楼。
很显然,深度挖掘“梨经济”的空间,需要通过绿色低碳生产技术赋能。在此背景下,西南大学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与永川签约。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就这样,一个重点实验室与山村大产业结缘,一批领域拔尖人才围绕梨产业聚集永川。
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集聚的11名专家分量十足,团队领衔的是教育部国家级领军人才陈新平教授,还有2名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主任、2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成员在植物营养、植物保护、土壤学、智慧农业、农业装备等专业均有建树。
提高“含绿量”打造新样板
△黄瓜山村梨子将大量上市
项目具体将如何提升梨产业的“含绿量”?
项目开展之初就提出一个目标:在西南山地农业中树立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与乡村振兴样板。
根据确定的技术线路,项目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黄瓜山梨”为切入点,研究、示范与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健康土壤培育、绿色智能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增产提质栽培、智能农业装备、绿色低碳商品化加工等7项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
总体而言,项目建设确定了“三大平台+三化工程”。
建设“三大平台”——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永川研究中心、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永川梨科技小院和永川梨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化联合体。
实施“三化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梨树绿色低碳化种植和绿色低碳梨商品化加工示范工程,制定永川绿色低碳梨标准,打造永川绿色低碳梨品牌。
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建设200亩重庆市永川梨绿色低碳生产科研示范基地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永川梨科技小院。
其中,重庆市永川梨绿色低碳生产科研示范基地正在开展永川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以健康土壤—绿色作物为核心的模式创新。
杨宇衡告诉记者,200亩的示范基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且在化肥上按照缺啥补啥精准施肥,也采取了绿色防控技术。
“过几天成熟后就可以看到效果。”杨宇衡说,团队届时将对果子口感和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让数据说话。
杨宇衡介绍,该项目实施后预计将实现节本增收50%以上,大幅提升本地有机废弃物本地化利用率,减肥、减药均在30—60%。
已引进农业专家团队上百个
这只是永川乡村振兴在“引”才上的缩影。
永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通过实施“农业专家下乡”“科技特派员”等行动,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农业领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农业企业“结对子”,通过项目合作、现场指导、定期讲座等方式,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实际困难。
截至目前,永川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等农业专家及团队100余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69名,指导解决生姜脱毒等技术难题300余个,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余项。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