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一小区挖出古墓”的话题,连登社交平台热搜榜。
更让大众关注的是,热搜事件中,考古与法医两个“冷门”又“神秘”的专业进行首次联动——而解大众好奇心的背后,则是一次激活多学科合作考古的新探索。
突发!贵阳一小区挖出清代古墓
6月29日上午,贵阳市南明区猫猫坡社区在进行排污改造时,意外发现一具木棺,并第一时间上报区、市、省级文保部门申请保护及鉴定。
“当天下午我们赶赴现场,在对墓穴、棺椁形制进行勘察测量后,初步判定这是清代棺椁。”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告诉记者,在墓坑内发现青花瓷碟、瓷碗和瓷瓶3件随葬品。
但由于棺内情况无法判定,并为有可能出现的遗骸做好准备,同时考虑文物保护与安全问题,该所与贵州医科大法医学院协商决定,将整棺提取至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
在大众舆论中,“考古”不仅自带神秘色彩,更带有大把流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人员准备提取棺椁期间,“贵阳一小区挖出古墓”的消息不断发酵,连登多个社交平台热搜榜。仅某平台个人号“连载”事件进度,就吸引1.3万网友关注。
“当即我们建立了沟通发布机制,对网传谣言进行第一时间的解答、辟谣,向大众传递正确、科学的文物保护、考古讯息。”张兴龙说。
6月30日晚10点,经过升棺、吊运、装车等系列繁重工作,棺椁送至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实验室。
7月1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外棺清理;提取棺木漆面、棺木外黏合剂;对棺木进行三维建模、绘图等系列考古资料提取工作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师生对木棺进行开棺清理。
在开棺现场记者看到,该棺内棺为单人葬,并填满大量石灰以保持内棺干燥。墓主尸骨保存较好,牙齿较为完整,头部裹有头巾,身上衣物已腐化,棺内并无发现随葬物品。根据现场提取的骸骨骨盆结构,医科大法医专家判断墓主应为女性。
首次!考古所与法医联动揭秘
“结合棺外出土的3件文物、木棺形制和棺内用石灰的裝殓特征,该墓时代或可到清代晚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在对内棺的清理中,人骨材料在博人眼球的同时,也伴有无数的争论和猜测,“考古不仅是考古人的工作,高科技手段助力考古精细化、现代化,使其获取更多肉眼看不见的“潜信息”,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多学科协作考古,在外行看来,就是“各取所需,各展所长”,用业内话说,就是“让发掘得更清楚、干净”。
“这是我们首次和医科大法医学院进行学科合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科技探测分析,通过新方法和视角,科学解读人骨信息。”周必素表示,提取的遗骸送至法医学院进行病理学、体质人类学和DNA研究;提取的遗骸送至法医学院进行病理学、体质人类学和DNA研究;提取的棺木和纺织品标本分别送至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材质分析检测;木棺和出土文物送至考古所保护收藏。
“这次两个冷门又神秘的学科合作,不仅激活多学科合作考古的新探索,也打开了法医学研究的新做法。”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党委书记黄江告诉记者,在提取遗骸后,该院将通过古DNA提取和比对,推断墓主来自于哪个人群,由此一窥人群交融、迁徙、演化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一根骨头、一颗牙齿,读出墓主人生前的往事。”
“从遗体保存情况看,DNA降解比较严重,但这丝毫不影响师生研究的积极性。”黄江说,“我们渴望在和考古学的合作中,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目前,相关遗存已全部提取完毕,并有计划的开展研究工作。届时,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公布本次多学科考古下的更多细节和成果。(记者 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