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深圳麻醉师工作中猝死,曾发朋友圈:患者麻醉死亡率没麻醉师高

2022-04-22 16:50:50   上游新闻

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4月20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二院)麻醉科潘传龙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官微怀念文章不到48小时阅读量破10万。有人翻出潘医生7年前发的朋友圈:“在手术室这几个小时内,你(指病人——记者注)死的几率是我死的几率的十几分之一,我们都不怕死,你怕什么?”

4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致电深圳二院麻醉科门诊,一名女医务人员在电话中得知记者采访意图后婉拒了采访。

年轻麻醉师工作中猝死

科室怀念推文阅读量10万+

4月20日晚,深圳二院麻醉科官方公号发讣告,“永远怀念我们的好同事——潘传龙”。文章称“2022年4月20日,一个让我们二院麻醉科全体同事极度痛心的日子。我们的好同事——潘传龙(亲爱的小龙)医生倒在他日夜奋斗的工作岗位上。小龙哥,一路走好!”记者注意到,该推文在48小时内,阅读量已经是“10万+”。4月22日中午,上游新闻记者致电深圳二院麻醉科,一女医务人员称“这里是门诊,去问领导吧”,让记者咨询负责科室工作的领导,但医院总机麻醉科办公室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上游新闻记者在官方公号里看到,潘医生曾代表深圳二院荣获2019广东省麻醉质控管理平台质控数据填报优秀单位和质控员。在一医疗服务网站,上游新闻记者找到对潘医生的介绍,“潘传龙,主治医师,2005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麻醉专业。2016年曾赴德国奥格斯堡医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圈某网站,网友翻出潘医生7年前的朋友圈文章

七年前写朋友圈感叹麻醉师猝死:

死亡率超术中病人麻醉死亡率

在医生圈,麻醉医师潘传龙的猝死也引发热议。上游新闻记者看到,2015年4月16日,潘医生发在朋友圈的内容被翻了出来:“全国麻醉医师10万。去年(指2014年——记者注,下同),工作中猝死16个,今年(2015年)前四月为4个。死亡率接近万分之二,而中国术中麻醉死亡率目前已经降低到了十万分之一……在手术室这几个小时内,你(患者)死的几率是我死的几率的十几分之一……我们都不怕死,你怕什么?向中国的麻醉医师们致敬!”

七年后的今天,一语成谶。上游新闻记者在《Public Health》(公共健康)杂志官网检索到,2017年复旦大学上海浦东医院和上海交大附属第一医院7名医生发表的署名文章《过度劳累是中国医生的无声杀手:2013-2015过劳死回顾》,该文章分析了46位过劳死医生的情况发现,麻醉科医生猝死比例最高,达到了26%,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科。在猝死发生前,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8~12小时,11个医生持续工作超过了24小时。

2014年11月,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在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有将近90个医生,这90人里,只有十几个人有资格在凌晨下班后休息全天,绝大多数住院医生,不管当天多晚下班,第二天还得照常工作,甚至连教授们也不例外。教授张诗海,在4月18日做了15台手术,凌晨2:15下班。第二天早晨7:30,他依然得准时出现在手术室里。主治医师薛飞,在今年3月份共加班超过100个小时,薛飞把他们的工作叫“车轮战”,意思是外科医生不停地换人到这个手术室,来跟麻醉医生“作战”。“可能我们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薛飞喃喃地说。

这篇报道还提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医生、新青年麻醉论坛站长周祥勇说:“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4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应该配备30-35万名麻醉医生,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麻醉医生只有8-9万。”

医生过劳死现象有四大因素

专家建议减轻压力完善相关制度

上述医生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突然引发群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吴群红认为,中青年医生过劳死的原因有四点,首先是劳动强度大。第二,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对基层诊疗水平的不信任造成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供需失衡,中青年医生过劳死现象基本都发生在三甲医院内。第三,精神压力大。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科研学术压力。第四,“医者不自医”现象严重。

吴群红建议,从相关法律法规、推行强制休假制度等解决医生压力大问题;协调科研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加公平有效的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方式;医院内部建立专门医生休息室,完善倒休轮班制度,定期组织医生体检等。

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