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解放东路,黑瓦翘角的屋顶从一片围墙的顶端跃入眼帘,虽然面积不大,但黑色的瓦片,仍然彰显出它曾经毋庸置疑的权威。
这里,就是已经修复完毕的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巴县衙门所在地。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袁东山说,重庆首个遗址公园——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正式启动修建工作,并计划于两年后正式开门迎宾。
老鼓楼将成重庆唯一考古遗址公园所在地
不久的将来,在巴县衙门周围,一座更古老的重庆建筑遗址将出现在人们眼前,它就是有800多年历史的南宋老鼓楼衙署遗址。
遗址离巴县衙门很近,近到巴县衙门就是在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所以,当你走下巴县衙门的石梯,你就已经站在了老鼓楼衙署遗址之上。
春日里的遗址周围,黄色的油菜花恣意地盛开着,遗址中央,一棵巨大的黄桷树,顺着考古工作者们专门给它留下的天窗,延伸着自己吐绿的枝桠。
在黄桷树的后方,一个高达10余米的夯土高台屹然挺立,这个建于1245年的高台,经过考古专家们连续大半年的发掘,完整地展示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与常规用石头筑成的山城建筑相比,这个高台破天荒地采用当时异常珍贵的泥土烧制的大砖建成。
袁东山说,发掘结果显示,老鼓楼遗址是重庆市中心城区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这片南宋衙署遗址,以厚重的砖石,规划有序的街巷、建筑,至今仍然清晰的铭文,巨大且功能齐备的排水沟,将800年前的重庆城再现在世人面前。
在未来的遗址公园,人们不仅能看到这个夯土高台的原貌,其上的木质建筑也将由专家依照南宋时期的规制和风貌进行复建。
除了夯土高台和南宋衙署遗址,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明代遗迹100个,其中包括大量的房屋基址、水沟、道路等,组成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
103个清代遗迹也被发现。除一组大型建筑群外,专家们还找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的建筑基址,这座建筑周围的排水设施设计较为精巧,不仅四壁墙基内侧设有地下排水暗沟,同时,室内中部还设有沉井,由暗沟连通室外。
这些建筑的遗址,将被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中。
金边黑底红字“巴县衙门”牌匾再现昔日权威
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历史上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巴县衙门已经修复完毕。
朱红色的巨大木柱,雕着狮头和花朵的雀替、巨大的石制柱础、交错纵横的木梁……虽然周围依旧是一片残破,但在金边黑底红字的“巴县衙门”牌匾挂上大堂后,这座曾经远离人们视线许久的古建筑,再次在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手中展现出了昔日的气派。
虽然已经修复完毕,但是巴县衙门还未对外开放,它的正门,仍然还是被围墙牢牢地包围着。
站在巴县衙门的大堂中,率先跃入眼帘的,是朱红色的巨大木柱,其上,原本已失去色彩的雕花雀替,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中,再次被刷上了它原本的色泽。雀替上的狮头和花朵,在大红的漆色中,更显威严。
修复,并不是完全抹去了巴县衙门的历史痕迹。顺着红色木柱往下看去,木柱底部的石制柱础上,时光为它带来的“伤痕”依然在目。
而这并不是巴县衙门里唯一的残缺美。在大堂前方,四块雕满市井风情的石板上,人物的面部早已模糊不清,甚至有块石板上的精美雕花已然辨认不出,但它们仍然被原封不动地恢复到了建筑之上。
从大堂推开衙门的乌黑大门,由于没有灯光,阳光从窗框中带来的光亮,只能照亮房间不到一半的面积,抬步前行,很快就会被乌黑的墙面带入漆黑之中。
因为暂时还未对外开放,因此,空荡荡的衙门内并没有布置任何的器物,但已经足以让人能感到这里的与众不同。
“巴县衙门足以让每一个重庆人自豪,因为它最独特的地方是三波六铺水的建筑构造,我国古建筑上,最多见的多为二波四铺水。巴县衙门的构造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极为珍贵。”袁东山说。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摄影 甘侠义
标签: 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