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拿到自己的照片
相框里,笑脸盈盈的正是自己,五官从未如此清晰。当志愿者把裱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里那一刻,满头白发的老人像极了小孩,乐呵呵地指着照片,非要与其他老人比个高下,比完,还唱起秦腔致谢。老人要感谢的,是陕西商洛的一群志愿者。4年多时间,志愿者杨鑫和她的团队先后为当地2000余位老人留下“最美遗照”。
拍4年,免费
杨鑫今年37岁,陕西商洛市人。她是当地报社的一位摄影记者,同时,也是商洛市彩虹公益中心负责人。2018年,她和她的团队开始免费为当地山区的老人拍摄老人像,截止目前,已经持续4年多时间。
“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是在关注留守儿童。”杨鑫介绍,走访当地山区留守儿童过程中,他们发现,空巢老人也很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老人们一般生活都比较节俭,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拍摄一张高清照片,甚至有老人去世了找不到一张体面照片可用。
为了减少老人及其家人的这一遗憾,他们发起了拍摄活动,当地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参与。从拍摄到后期制作,甚至包括冷裱以及装框,全程免费。
老人展示自己的照片
杨鑫介绍,所需费用来自他们筹款以及慈善机构的支持,事先都会做好预算,“2019年开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银天使计划公益项目开始支持我们,一直到现在。”
每拍摄一位老人,团队就会进行统计,也会将信息发送给支持他们的慈善机构存底。杨鑫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当地近20个村子的2000余位老人拍下老人像,“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拍摄一直进行下去。”
拍遗照,要笑
所谓的老人像,其实就是遗像。
杨鑫说,一开始,他们发起这一活动,很直白地进行了说明,说的就是为老人拍摄遗照,参与的老人非常多。
有网友很体贴,指出“拍摄遗照”这一提法不甚妥当。
“老人家年岁比我们长,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他们不忌讳谈论死亡的,许多老人甚至在家中准备好了寿衣寿材。他们就是准备把拍摄的照片用来当作遗照的,其实,比起死亡他们更害怕被遗忘。”杨鑫解释,拍照之前,他们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各村老人的数量,然后,根据预先报名拍照的人数,来安排志愿者。一般而言,每次去村里,除了摄影师,还有助理以及负责登记的人员,大家各司其职,才能把拍摄完成好。
志愿者在为老人做拍摄前的准备
让杨鑫印象深刻的是,几乎去到每个村子,老人们都会从各种农活中抽身赶过来,有的是从地里过来手上还沾有泥土,有的脸上满是汗水。“这个时候,我们的摄影师和助理非常重要,要帮他们整理好状态,比如擦去汗水、梳好头发,并引导他们放松。”
为村里的老人拍摄,多在户外或者村委会
拍摄一般在空旷的户外或是村委会,用的是单反相机,支起红色背景布就开拍。包括杨鑫自己在内的摄影师,在拍摄老人时,都要求老人尽可能展露笑容,老人们相当配合。有时,不得不反复多次拍摄,甚至老人回家了,还会把老人叫回来重新拍。这么做,是为了让老人们留下最好的一面。
办影展,斗图
拍摄完成,对于杨鑫他们来说,还要进行后期制作。“会用到修图,但都是听取了老人的意见,比如能否去掉脸上疤痕或是斑点,他们同意,我们就修。”杨鑫表示,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用的是激光银盐冲印,然后冷裱处理,用的也是实木相框。
等一切制作完成,杨鑫会以村为单位,办一场小型影展。展板上,挂满了老人们的笑容。“老人们一起过来,看到自己的照片,高兴得像孩子,往往还会互相攀比:我白头发比你少,笑得比你好……”杨鑫回忆称,把相框捧在怀里,老人往往还会陷入短暂沉思。
老人指着自己的照片,笑得很开心
老人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群志愿者的感谢。比如,拉着杨鑫他们去家里吃饭不松手或者捧出核桃,还有人会哼唱一段儿秦腔。“好了,老了(死了)不难看了”“迟早用得上呢”……杨鑫多次听到老人们这样说。她说,老人的语气里是一种平静和放松。
网络上,看到自己奶奶捧着相片笑得很开心,一位网友表达了对杨鑫的感谢:“爷爷去年去世了,多亏您的善举,为他留下了最美的瞬间。”
虽然记不清老人姓名,但杨鑫记得照片里老人的笑脸以及拍摄经过。“当时,老两口一起来的,这是村里很多老人的常态,结伴而来。”她说,公益拍摄4年多时间,团队没有遇到过一次不理解,最多的“小插曲”就是:活动结束离开时,有老人才赶来,怕错过拍照急匆匆的。
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受访者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