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至,平日里安静的陵园也热闹起来,迎来了四面八方扫墓的人们。
一方小小的墓碑,寄托亲人的爱与思念。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有墓穴,没有照片,甚至没有骨灰,石碑上只有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名字,他们就是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位于重庆市璧山区西郊福寿园内的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里,他们的纪念碑肃然挺立,碑文上5148个名字按年份整齐排列。
这里的每一个名字,一撇一捺,一笔一划,不仅仅是他们留给亲人最后的纪念,也镌刻着名字背后的灵魂对这人间最后的爱与奉献。
你的名字 是女儿要念一辈子的诗
“亲爱的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医生说你捐献的眼角膜能够给三个患者用,你可以安心了……”
清明节前夕,怀着对已故母亲的思念,76岁的严以莲写下了这封信。去年1月,严以莲的母亲去世,享年96岁。遗体按照生前的约定,捐献给了重庆医科大学。
不久后,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里的碑文上,多了一个叫“胡淑英”的名字。没有照片,没有生平,巴掌大小的三个字夹在5148个名字中,光是找出来都要好一阵子。
实际上,这位率性的老太太在身前决定要捐献遗体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过“留名”的事。
1994年,胡淑英在自己70周岁的生日宴上,当着儿女和宾客,抛出一句“重磅炸弹”:“我去世后要捐献遗体,表都填好了。”
说完,胡淑英依旧淡定,但身边的亲友却被“炸”蒙了。那个年代,相对于“入土为安”,捐献遗体对大多数人来说想法太过“前卫”。
▲老人捐款修建人民广场
“我们三个子女完全蒙在鼓里,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严以莲回忆,当天晚上回家后,三兄妹正打算埋怨老人为啥不和家人商量就做决定时,老太太又掏出一张遗体捐献申请表,说:“我其他手续都办好了,就差你们签字了。”
看到儿女们一脸惊愕的表情,老太太又补了一句:“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坚决的语气让人无法抗拒。
“看到我们都签了字,妈妈很是高兴,但我们心头却有点郁闷。”在严以莲印象里,这不是母亲第一次搞“突然袭击”了。
1997年,人民大礼堂拆围墙建设人民广场,老太太二话不说跑去捐款,儿女们还是从报纸上看到老人的照片才知晓。
后来老人又悄悄资助了两名困难学生,也是因为对方写感谢信寄到家里才被三兄妹发现。
“资助对象都是妈妈从报纸上看到的,每个人资助了300块,钱虽然不多,却是她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严以莲说,现在回想起母亲生前的种种善举,她会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也很正常了。
2020年1月1日,严以莲又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妈妈还是那种通知人的语气,说她又填了一张申请表,去世后要把眼角膜也捐给重庆市眼库。”
严以莲还记得,当天母亲回家看电视刚好看到一款眼药水在打广告,转头就去买了。
“买回家后妈妈每天都滴,坚持了十几年,我还笑她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爱惜过自己的眼睛。”
直到去世前不久,老太太还在滴眼药水,因为她认为这双眼睛不仅是她的,以后别人可能用得上。
清明节前夕,严以莲从重庆医科大学的一位医生那里听说,母亲的眼角膜保存得很好,能够帮助三个患者,便决定“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
“能帮助到别人,这应该才是她最开心的事吧。”
严以莲说,母亲就像是一首诗,铿锵、洒脱、简单,却值得念一辈子。
去年12月,深受母亲影响的严以莲也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表,选择跟母亲一样的人生“谢幕方式”,这让她感觉很踏实。
你的名字 是妈妈唯一的纪念
这个清明节,是家住重庆潼南区的黄荣华与小儿子分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儿子没有坟墓,因为从小离家,家里也没有他的纪念品,黄荣华发现,儿子留给她的,除了思念,别无其他。
“我知道在璧山的墓园里,他的名字和很多人一起,刻在了石碑上。”黄荣华所说的,是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里的墓碑,上面整齐排列着重庆进行了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名字。黄荣华的儿子陈治钟就刻在2021年遗体捐献者的纪念碑上。
黄荣华没有读过书,用微信大多时候都只能用语音输入,她会写的最复杂的字,只有自己和两个儿子的名字,“耳东陈,治病的治,钟表的钟。”
黄荣华觉得,儿子的名字取得不好。
“一辈子都在病痛中,走了也没治好。”17岁时,陈治钟确诊为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一直到24岁去世的8年间,他一直都在病痛中,“后来病情越来越重,陈治钟出现了癫痫的症状。”生命的最后两年,黄荣华带着儿子从重庆回到了家乡潼南,在最后半年,黄容华陪着儿子住在卧佛镇中心卫生院。
2021年,黄荣华不经意间在卫生院医生的口中了解到了遗体捐献,她在和儿子的一次闲聊中说起了这个话题,没想到,陈治钟说,“我愿意捐,至少我死后,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生病,陈治钟没有读完高中,在生病前,他的成绩很好,在镇上的高中读书,家里还有他的奖状,那时,老师上课时教,“好好学习,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陈治钟记住了,但病痛让他的求学生涯中断。
2021年6月,陈治钟病危,黄荣华再次询问他关于捐献遗体的事情,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有些神志不清的陈治钟点了好几次头,“我愿意,让我去做。”6月27日,陈治钟病逝,黄荣华和家人尊重他生前的决定,签署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黄荣华说,农村人都讲究“入土为安”,但儿子的一生太苦,“他最后的愿望就是能为社会做贡献,他这辈子没有什么愿望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们就帮他实现。”黄荣华觉得,儿子这样很好,“他的名字被刻在有意义的地方,有人记得他是为社会做了贡献的,就好。”在她看来,现在的儿子终于自由了,“再也没有病痛。”
你的名字 是生命与爱的延续
在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2016年器官捐献者的纪念碑上,有一个名字“马鹏飞”。
2016年5月,29岁的马鹏飞突发脑出血,5月18日,马鹏飞抢救无效,他的家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书。 马鹏飞在人生最后阶段,捐献了两个角膜,一个肝脏,两个肾脏,让5个陌生人重获新生。
马鹏飞去世了,但一家人又遇到困难。马鹏飞去世时,他的妻子钟女士已经怀孕,因为丈夫去世的打击,2016年7月,钟女士早产,剖腹产下一对双胞胎,但孩子一出生就出现各种脏器发育不良,住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两个孩子都要治疗,家里的顶梁柱又在两个多月前离开人世,钟女士一家陷入绝望。
▲马鹏飞的双胞胎儿子,资料图
随后,重庆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情况,开始面向社会为钟女士母子发起募捐。马鹏飞的善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7天时间,就募得23万元,帮助母子三人脱离危险。
现在,6年过去了,钟女士和马鹏飞的两个孩子健康长大,现在正在读小学,一家人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2022年的清明节,钟女士因为要照顾孩子无法到器官捐献纪念园亲自祭奠丈夫,她请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自己的微信视频,两个孩子也出现在了视频里,“博爱、山城都长成小帅哥了!”
“山城”“博爱”,是钟女士给两个孩子取的小名,她一直觉得,丈夫的博爱与奉献, 让她和儿子最终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也是重庆这座城的博爱与奉献,才让她和儿子有了新的开始,“鹏飞,我们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丈夫名字前,她这样说。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石亨 摄影 任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