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今日评论速览|中小学性教育课不该在尴尬中收场

2022-03-21 10:03:57   上游新闻

3月21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中小学性教育课不该在尴尬中收场

性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的课程设计和科学的讲授方法。正如惠燕医生讲授中学生性教育课的“尴尬”经历表明,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有所差别,若是不加辨别地向他们灌输性知识,会缺乏针对性,授课效果也难以保证。对此,首先要让性教育进校园常态化、系统化,为分阶段教学提供基本条件。学校应加强重视程度,配备专业的授课教师队伍,不能动不动就让其他学科老师“代讲”,把性教育视为一门“虚设”课程。

教材编纂也要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经得起专业推敲。教材编纂方还需和学校、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一线教学反馈情况,针对合理意见进行内容调整,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从而增进各方理解,更好达成共识。性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还包括与异性相处的适当方式,健康的婚姻观与情感观,树立性别权利意识等。一味回避问题只会导致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不成熟。如果他们从小就能接受科学引导,逐步形成对两性问题的科学认知,自然能为此后的成长扫清障碍。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不论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遭侵害,还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青少年性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小学性教育课不能“糊弄”,更不该“在尴尬中收场”,把课开足、上好,才能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救助中小企业

稳定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核心,可以说,对中小企业的救助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做了很多的抽样调查发现,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第一大问题是订单不足,开工不足;第二大问题才是由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所导致的成本上升的问题;第三大问题是日常经营资金的短缺;最后一个问题才是发展资金的短缺。所以,对小微企业进行救助,减税降费的确很重要,降低成本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它订单,让它能够生产。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生产,减税降费对它就没有用。政府更重要的是要给予这些企业更细致的支持。一方面要给予相应的纾困基金,直接给予资金的补贴;另一方面是订单,如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订单能否在很大程度上针对一些小微企业展开,政府采购能否对中小企业进行关注。

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对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在持续减弱,持续减弱的理由是对企业的各种冲击和负担在减弱。但是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即使冲击的增量在减少,但是叠加效应是在增加的,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最后一根稻草效应是我们要关注的,要避免最后一根稻草效应的产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不能因为外部冲击增量减弱就减少它,而是要持续地进行加码。

莫让银行窗口排长队

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这些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业务,本身就比较复杂;二是处理这些相对复杂业务的流程比较复杂;三是营业窗口、柜台相对较少。虽然常有多位工作人员在窗口柜台内外走动,并协助顾客在不同设备上办理业务,但一般只开有一两个通过叫号办理业务的窗口。

不管出于何种考量,顾客办事等候时间的延长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既然的确有一些相对重要、复杂的业务必须到窗口柜台办理,各银行就应该对此充分重视并加以改进,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办理业务的顾客。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一是应尽可能使业务流程相对简化、科学、合理。一旦流程过于繁杂,既延长办理时间,又可能增加发生差错的概率。二是合理开设服务窗口。银行管理经营要从实际出发。窗口柜台应视顾客流量而及时调整。如果需要面对面办理业务的顾客一时过多,就应临时增开窗口,增加服务人员,以满足顾客需求,确保服务质量。

互联网诊疗要利用好“逼出来的智慧”

在过去,互联网诊疗不受重视,主要原因之一是线下诊疗十分高效便捷,线上诊疗需求不大。而在疫情之下,到医院看病受到各项防疫规则的约束,互联网诊疗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民众的就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是否提供互联网诊疗,医生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但目前假如医生舍此渠道,不少患者将得不到及时诊疗,在责任心的倒逼之下,医生也必须走上互联网诊疗这条道。

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诊疗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比如,当前在药品配送方面,还需探索可供普遍推广的药品配送科学模式。再比如,是诊疗就要做复查,如何利用家门口的医疗资源进行复查,如何共享和互认复查结果等等,都成为很实际、很具体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探索中加以化解。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互联网诊疗得以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疫情形势倒逼的结果。利用好类似“逼出来的智慧”,对各地不同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互联网诊疗模式就会日益变得成熟——不仅现阶段可以成为消除疫情影响的重要手段,而且等到疫情退去,仍能作为抗疫智慧结晶永远留存,为民众求医问药送去更多便捷与实惠。

用好AED,织牢急救网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事件屡有发生,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上游新闻小编注)能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受到各方重视。广东已实现AED设备全面覆盖地铁线网各站点。此外,北京地铁、上海地铁也实现AED全覆盖。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虽然配有AED设备,“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也不鲜见。这提示我们,配设备只是普及AED的第一步,帮助更多人学会使用才是关键。中山大学医管处一位负责人表示,AED硬件设施配备后,关键时刻必须能真正救命。这就需要大力开展相关设备的使用培训,从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市民开始,让设备进单位、进社区、进校园,突出训练、使用、推广的实效。

应当认识到,从配设备到抓培训,从调动学习急救知识的积极性到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从强化经费保障到吸纳各方力量,以AED为代表的城市急救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配置,也需要理念更新。在某种程度上,这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检验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随着各方力量携手努力、急救体系日臻完善,全社会的急救之网必将越织越牢,对生命安全的托举也将更加有力。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