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同学,晚餐来了。”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一栋宿舍楼里,方可敬一边对照着门上的纸条,一边将手上提着的盒饭放在了寝室门口,寝室里马上传来同学们“谢谢”“辛苦了”的回答声。方可敬也大声地回应:“加油,疫情很快就能过去!”
这几天,相同的场景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各个宿舍楼里不断上演,老师们在给学生上完网课后,穿上防护服,搬运物资、派送盒饭,奔波在战疫一线。
宿舍送餐的“博士天团”
“你们知道吗?给我们送盒饭的‘大白’,是学校新来的博士!”在宁静园一舍的宿舍里,一名女生的“小道消息”引来了众人的惊呼。
原来,这栋宿舍楼里为大家送来一日三餐的志愿者,正是来自学校智慧康养学院康复工程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方可敬,她在工作站里的两名博士“小伙伴”赵师贤和黄晶也同样在隔壁的男生寝室给大家服务。以往他们都是在工作站里搞科研,疫情来了,为了支援学校、照顾好学生,穿上了防护服化身“送餐员”。
“我硕士读的重庆大学,博士就读陆军军医大学,从去年12月加入学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方可敬说,在博士后工作站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专心搞科研,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为大家服务。
目前,三名博士负责宿舍楼同学一日三餐的配送,还有同学们的日常需要:水、药品、日用品等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后勤”。会不会感觉大材小用?“搞科研是为了什么?有人需要的就是努力钻研的。”方可敬说,现在身边的同学们最需要的就是后勤保障,这样能为大家带来信心,也能安心学习,“这将会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
门背后传来的“谢谢”
当然,作为一名博士,方可敬崇尚科学的防护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这是我第一次穿防护服,之前看过视频,按照视频穿脱几次就非常熟悉了。”方可敬说,这几天天气热起来了,他们在送盒饭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上下楼搬运盒饭,很热、出汗很多。不过学校后勤保障很好,学生工作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老师们提供了短袖短裤,每天送完餐衣服湿了,回去也有可以替换的。
“我们会思考怎么会在送餐时更节省体力、提高效率,目前还在实践中。”方可敬认真计算,最开始2个单元6层楼的宿舍送一次餐,6个人要忙上3个小时,后来大家不断研究改变了送餐过程,现在效率越来越快,也节省了很多体力。
让方可敬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宿舍门上都贴了纸条,纸条上写着目前寝室内有几个人,需要几份盒饭,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在上面写了“辛苦了!”“谢谢您!”等感谢的话语,非常暖心。
“同学们听到我们过去了都会在寝室里面喊‘谢谢’,特别可爱!“方可敬笑着说,她也会在门外喊一声“再坚持一下,会好的!”。
“想当面向他们道谢”
每天,一般情况下,早餐从7点半开始送餐,挨个宿舍送完差不多要两个小时。而午餐送餐时间从11点30分开始送,一直到14:00多才能送完。送完所有学生的餐点,黄晶博士最想做的事情不是吃饭,而是躺在地上喘口气。
“比送餐更辛苦的是送水,一件水12瓶,加上近期天气较热,同学们喝水量相比冬天多得多。”黄晶计算着,平均每个志愿者一天下来至少要送40件水。“水比较沉,刚开始胳膊还会酸痛。后面就好些了,当锻炼身体了。”
来来回回地上楼下楼,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这样的干湿循环要重复六七次。为了节省时间,志愿者们一般不会脱下防护服。“穿上防护服就不能上厕所了,所以我们白天基本不喝水了,大家都争取把喝水时间留给晚上。”黄晶说。
“其实每个老师都非常辛苦,外来物资到了都是老师们在卸货,再一箱箱搬运到寝室外。”黄晶说,同学们也都非常配合,“疫情没有那么可怕,相信胜利应该不远了!”
“有时候透过宿舍窗户,我们能看到他们拎着我们的餐点小跑,也能看到他们很累的时候倒在地上休息,真的很感动,也很心疼他们。”大二学生小楠说,很想在疫情之后,当面给志愿者们说声感谢。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