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大多喜欢自嘲老糊涂。
老了,眼神不好、精力不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本事”变小了,脾气也小了,不适合怼人,就怼自己,拿自己开涮。再说,强人也终有不在状态的一天,不可能永远耳聪目明、包打天下,当他们退出舞台后,无论曾经多么风光无限,只会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人老了,装糊涂可以,却不能真成了老糊涂。
除了生理的原因不可抗拒外,其实越老越糊涂更多是自己的主观原因。老了,没有了工作,和社会接触变少、接收的信息量减少,人的思维能力自然就变得迟钝了。人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就像我们无法离开空气一样,人的社会属性必须在社会中才能确立、人的社会身份必须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维持。离开社会,你只是个自然人,其他啥也不是,对社会上的新事物、新情况看不懂了,自然也就糊涂了。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不是别人比你更聪明,是人家接收的信息量比你大,信息差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主要原因。老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一旦外界的信息量减少或消失,自然成了“既聋且瞎”的孤家寡人。
糊涂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糊涂的也不在少数,但年轻人的糊涂更加隐蔽,那是因为年轻人还在社会中游走,跟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多多少少知道些社会上发生的事,因此也不明显。但是当他们老了以后,就会迅速退化,惯性消失后,会很快和社会脱节,成了真的老糊涂。
一个人不往前走,一定会向下坠落,想停留在原地都不可能。
想避免糊涂,关键要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来源。有了信息,你的见识自然就高人一筹,人天然会思考,无须刻意练习,信息就是锻炼思考最好的材料。我们身处的时代最不缺少信息,一部手机就能够带给你无穷无尽的信息,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稍稍勤快点,多看多听别闲着。
我们需要拥抱信息,但也要避免被信息淹没。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劣质信息随之而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低智言论,很容易把人带偏,这些信息你信了,也就真糊涂了。因此判断识别的能力很重要,这需要你给大脑加装过滤器,识别真假,只保留真实的、有用的信息。这个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培养锻炼,比如学习一点逻辑知识、阅读经过公认的经典书籍、跟一些高手交流等等,都能够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增强防忽悠的能力。
永远保持和人的密切联系。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与人的接触中才能增长见识、学到本领,自我封闭会切断这种联系,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尽管我们常常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但这就是与人交往付出的代价。老人不一定非要和老人呆在一起,很多老人反而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玩,就是在人为的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场,让自己的心态也年轻起来,避免暮气沉沉。
有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个目标最好从年轻时就开始,能够让你一直坚持下去。这不像工作,工作有尽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却可以是长期的。比如读书、跑步、旅行等等,都可以作为坚持终身的目标。人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事可以忙碌,大脑不自觉的就会运转起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只会让大脑加速蜕化,真的成为老糊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