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剧《行尸走肉》中,瑞克对儿子说,不要总是希望,做点什么。我们对自己也应该有类似的要求,不要总是犹豫,说点什么。
记得有人曾说过,如果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做三件事情,读书、写作、演讲。前两件事相对“容易”,最后一件事比较困难,难在不是人人都有演讲的机会。演讲需要舞台、需要观众,更重要的是需要机会。你即使想演讲,也总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才可以吧,难不成做“街头演说家”?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练习这种能力,即使没有条件也能够创造条件,就算一个人也未尝不可。以前听到罗胖每天早上必发60秒的语音时惊为天人,后来直到身边的朋友每天用语音在朋友圈发一篇千字文时,才发现只要有决心、有目标,再加上刻意训练,这种信手拈来的“说”的能力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妄求。
操作起来当然不简单,让心中的一点火花燃烧成一堆篝火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我们提笔忘字一样,心中虽有万语千言,但要么开口时大脑一片空白,支支吾吾无从说起;要么前言不搭后语,连自己都不知所云。这是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有当众说话的恐惧症,私下和几个朋友能侃侃而谈、风生水起,但公开场合往往手发抖、声发颤,每一秒钟都是煎熬。
身边有大咖的好处在于,别人用亲身实践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你跟着做就是了,这个诀窍也是从身边的朋友身上学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用好时间、用好工具。
多数上班族没有整块的时间专门用来联系演讲或即兴发言,那就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早上在洗手间,利用洗漱时间就可以迅速口述一段文字。即使没有清晰的思路,也要逼迫自己说一分钟以上。这就是在模拟我们即兴发言遭遇的状况,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输出,让不断的训练强化大脑,适应随时随地的突发情况。
用好工具也很关键,手机里的录音APP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对着手机录音机说一段,然后转化成文字,下班时利用边角料的时间稍微一整理就是一篇文章。当然,开始的时候肯定不熟练说的结结巴巴,即使如此,也能提供一个思路和靶子,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充发挥,形成成型的东西。慢慢熟练之后,思维越来越有条理,输出的文字也越来越有连贯性,那时所说即所写,出口即成章。
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办法,在锻炼口述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还形成完整的闭环,生产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结果导向,无论自己有无充分准备,都要强迫输出,倒逼自己在短时间充分调动大脑全力以赴为几分钟的发言冲刺。
久而久之,大脑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说的能力何愁提升不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