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的盐菜加工厂里,村民们围着一大堆青菜头坐了一圈,一人一个背篓、一把小刀,快速给青菜头剥皮。领头的叫刘高木,是加工厂的厂长,今年50岁。
别看这些“青疙瘩”不起眼,却是刘高木和村民眼中的致富“金疙瘩”。7年前,刘高木告别城里漂泊的打工生涯,回乡办起盐菜加工厂。从有人怕跟他干,到现在想跟他干,这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返乡创业,想给家里多赚点钱
一直以来,黄淦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青菜头、制作盐菜的习惯。最初,把新鲜青菜头腌制成盐菜只是为了能保存更久。后来,盐菜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调味菜。在外打工的刘高木嗅到了盐菜的商机。
“当初返乡创业,没想太多,单纯就是想给家里多赚点钱。”刘高木耿直地说,当时在重庆城里打工,先后开过出租车和货车,工作辛苦不说,一年到头盈余也不多。不过,开车却让他找到创业机会。
刘高木发现,“烧白”是很多打工人的最爱。不仅是重庆,好几次他开货车到广东,发现沿线的不少打工人也喜欢吃“烧白”。不过,不同的是,那些地方的“烧白”都没有他家乡的好吃。
“他们的‘烧白’大多用的是芽菜,而我们用的是盐菜。”刘高木笑说,如果大家都用盐菜“烧白”,那这个市场前景肯定很好。
盲目扩张,八成盐菜烂在厂里
说干就干!2015年前后,刘高木告别了漂泊在外打工生涯,凑了近十万元,回到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办起盐菜加工厂。第一年还小有收获,第二年,由于盲目扩张,八成的盐菜烂在了厂子里。
刘高木回忆,第一年他和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小规模进行了试种和盐菜制作。由于规模小,技术难度不高,一下子就卖了出去。这让刘高木有了大干一场的勇气。
第二年,刘高木又发展了几家农户。这一次却不怎么幸运,不仅种植的青菜头收成不好,技术也没过关,多数盐菜都发霉烂在厂里。“那次对我的打击还是不小。”刘高木说,自己亏钱不说,还连累了朋友,有些人开始选择放弃。
吃一堑长一智。刘高木开始四处取经,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前往涪陵学习了盐菜腌制技术,同时在地方农服中心主任张帮明的指导下,提升了种植技术。第三年,他的厂子小赚了笔,跟着他干的人也多了起来。
“如何保证盐菜不发霉呢?”记者问。刘高木笑着说:“这个是我们厂的秘密,属于核心技术!”
步步为营,帮助100多户村民增收
如今,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是刘国木的“合作伙伴”。截至目前,他发展周边农户种植青菜头,从最初的10亩发展到现在的100亩。
从今年1月中旬起,刘高木就开始在村里收青菜头,共计采收60多万斤。而且,每天都有20多个村民在加工厂给青菜头进行腌制前的剥皮。
“靠这个加工厂,我平时可以来务工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村民肖芳会坐在小板凳上,手脚麻利地给青菜头剥着皮。她说,种植青菜头每年收成不错,刘高木还会全部收购,她便跟着种了三亩青菜头,加上一年能在厂里干两个月的活,一年她能收入5000多元。
“青菜头的种植时间在4个月左右,去年9月播种,今年1月底采收,且不费肥料,技术含量不高,见效快。”村民刘高华是刘高木的“合作伙伴”之一,从2017年起,他就加入了种植队伍,从刚开始的尝试种植,到现在种植了10亩,他每年种植青菜头的收入有6000多元,加上务工工资,一年能增收1万元左右。
同时,刘高木还鼓励大家自己加工售卖成品,卖不出去的,他再以3元一斤保底收购。
“盐菜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里100多户村民增收,接下来,我们打算在村里发展高粱产业,引导村民上半年种植高粱,下半年种植青菜头,让土地不闲,增加村民收入。”黄淦村党委第一书记陈才军说。
上游新闻记者 李析力 通讯员 刘晓娟 摄影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