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说,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生意不好做,日子不好过。还是小城市好,没那么多竞争,生活也轻松多了。
听他说话的口气,就能感觉到,他对小城市有误解。
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竞争,无论是人才还是产品,确实非常激烈。但有竞争,恰恰说明有市场啊,有激烈竞争,也恰恰说明市场需求在不断迭代啊,市场也在不断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走的,而不是固化、僵化的,从而生产出大量机会释放能量和活力。
小城市竞争压力不大,普遍来说,指的是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低,竞争压力相对不大,竞争对手相对不强。但这些都是相对的,生活成本低是相对收入第,竞争压力不大相对市场容量小,产品产业都不进来,竞争对手不强相对没什么发展机会,人才根本就不来小城市。
和一线城市相比,四五线小城市最大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识别人才的大环境能力差;二是狭隘的发展和就业观念;三是没有资源或可持续发展机会。
什么是识别人才的大环境能力差呢?说白了,就是一些高纬度人才和高精尖技术,在小城市不会有生存土壤。一是没人识货,二是也无法拿出相匹配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三是产业和服务配套也跟不上。所以这样的人才和技术,只能向高出找出路,到一线城市找生存空间。
第二是狭隘的发展和就业观念。说白了,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好”,越是小城市,越喜欢扎堆考公务员,而且越是家里本身有公务员的,就越能带动家庭和家族的人进入这个队伍,圈子圈层就越固化。
就拿一个小县城来说,资源就那么点,项目只有那么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有那么点,而且大多数还是很基础的工作,收入还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是最稳定,也是最有前途,也是最能体现身份,最能享受到发展信息,活得最滋润的。
小地方本来人才就不多,结果都进了公务员队伍,在吸引外部人才又乏力的情况下,本土企业还能有好的发展吗?很难。
三是产业和服务配套跟不上。这一点是所有小城市的硬伤,没有资源,或者资源已经被耗光。没有产业,或者产业半死不活,一直发展不起来。没有企业,企业都是小作坊夫妻档。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提供就业岗位,就没有可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也就没什么税收。
老百姓荷包没钱,地方财政也没钱,发展就会停滞,方方面面就进入了“冬眠”状态。
所以,相比大城市还有机会、有平台、有竞争、有发展,小城市更难生存,更难混。要找出路,有两个方向:一是努力读书,考公务员。二是去大城市,试试运气。
(王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