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资讯 >

上游文化丨我与文学丨李立峰:把答案交给时间

2021-12-31 12:49:52   上游新闻官方百家号

把答案交给时间

李立峰

成为作家,是我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一个本无天赋、天资不好、半路出家的人,凭着发自内心的爱好,凭着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得以在39岁加入重庆新诗学会、重庆市散文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40岁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

岁末年初,回首与文学的过往,既是致敬过往的岁月,也是打点人生的行囊,怀着无比美丽的心情,拥抱崭新的2022年。

我是80后,出生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家里没有书。在上学之前,可以看的字只有春联。因此,我的文学启蒙很晚,直到初中才接触到教材之外的书。

山里的孩子,多数如同蝼蚁,很难改变自己渺小的命运。就在日复一日成为答题机器的日子,我遇到了高中语文老师冯卫东。他身材不高,但本事不小。据说是地区语文教研组组长。

他的策略是鼓励我们晨读,像背英语一样背语文,并找来《中学生阅读》《作文》《辽宁青年》《读者》等杂志上很多散文、诗歌,作为早读课内容,每天亲自督促诵读。

在被英语垄断的早自习上,传出了朱自清、李白、汪国真等人的名字。在大量阅读、强化阅读、长期阅读的训练下,我的词汇量、语感、手感都在一定量变积累下发生了质变。从熟记到模仿,从记忆到运用,作文水平、阅读理解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品尝到了阅读带来的甜头。

有一次作文,冯老师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材料交代了秦巴山区一所学校,一个孩子如何通过努力,走出山区的故事。几百字的材料,在我的眼里,只有四个字——秦巴山区。

写惯了也写腻了八股文的我,叛逆心油然而生,脑中灵光一闪,手下流淌出一篇散文。开篇便是:在秦巴山道上,我仿佛看见了唐代圣贤的飘飘衣袂······如有神助,一气呵成,脑补了李白、杜甫等人出川、入川的经典桥段。

这要拜晨读所赐,它突然在此刻,如瀑飞流,无法遏制。但我知道,这篇文章严重跑题,注定是零分。当然,我还有一丝侥幸。

语文卷子发下来了。我心怀忐忑,不敢翻看最后一页。

“下面,我给大家读一篇范文。”我的心悬到嗓子眼,冯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不紧不慢、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那正是我的作文!

发下来了,满分60分,我考了59分!该文被作为神作,在班级传阅,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

从冯老师的身上,我感受了赏识教育的雨露甘霖。正是他的赏识,让我更多的作文成为范文,让成绩平平的我重燃了考学的希望,渐渐与文学交上了朋友。

犹记得,高中时,班里一个叫程晓东的同学出了一本诗册。后来,他被东北一所大学免试录取。

犹记得,高中时,曾有社会上的诗人来到教室,推销自己的诗集,朗诵自己的诗歌,谈诗歌的创作。

这两件事,极大地震撼着我,激发了我写诗的火苗,也推动了我后来参与成立文学社,创办《知音鸟》,并把这种爱好延续到大学。尽管蓝天文学社早已烟消云散,油印的《知音鸟》也不知所踪,但在我的笔记本里,却留下了上百首青春的诗行。

那,是我与文学的初恋。

写作就像是写情书,和文字谈一场恋爱。如果爱,请深爱。

大学时,我一鼓作气,创办了新月文学社,建立了网站和板报,兼并了其他文学社团,一跃成为校园最大的学生社团。时值今日,仍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那时,我还兼任学生会主席、校报记者,参办全省高校文学社团联联谊会及会刊,在校报、学校内刊发文多篇,拿下过全省高校新闻二等奖。我特别感恩那段时光,是文学塑造了我的性格。

大一元旦,犹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校报编辑部领取稿费时的情景——心怦怦直跳,手心里沁满了汗,说话语无伦次。还记得第一次领到37元稿费时,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到信封里,作为长久的珍藏。然后,以数倍于此的花费请宿舍弟兄们撮了一顿。至今,我还珍藏着入学以来的期期校报剪报。

再后来,遇到同乡徐晏,他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在他的手下,我成为一名校报记者,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新闻训练。

一次,遇到全校一次大型活动,校报编辑部派不出记者,主编把任务安排给了我。

这次活动是去部队开展慰问演出。演出结束,我随着最后一波道具返回校园,已经是深夜十二点。此时,宿舍早已经熄灯。偌大的校园,只有通宵教室灯火通明。我很兴奋,毫无睡意。刚刚经历十二小时的活动,点点滴滴尽在眼前,心中有万千话语需要倾诉。我决定熬夜赶稿,在通宵教室里奋笔疾书,然后赶到宿舍外的通宵网吧,敲打成电子文档,发到大学网的投稿邮箱。

清晨七点多,这篇报道便在大学网首页头条刊发,图文并茂,让我高兴了整整一个下午。主编也对我大加赞赏。有了这篇头版头条,我写作的信心就更足了。我成为了校报的发稿大户,至大学毕业时一打点,累计四十余篇,加上在其他刊报发表的“豆腐块”,居然有一百多篇。我不仅是学生工作部的优秀通讯员,还是党委宣传部的优秀通讯员。最后,我拿到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称号。

大学时光,可以留存的记忆不多,能够留存的证据更少。但这些文字,始终在我心里,激励我在文字相伴的岁月中,砥砺初心,一往无前。

工作后,从事法律工作。办案之余候,写作成为最治愈的消遣。

那时候,论坛还在流行,一不小心成为版主,写了不少时评,上了不少报纸,也为后来的转行从事文字工作打下了基础。再后来,流行博客。几年的时间,做到了博客大拿、博客支柱,文章经常被置顶,阅读过万是为常事。

有一次,搞时事评论大赛,预告主题刚刚出来,我的几篇评论就贴了出来,令站长瞠目结舌。最多的时候,一个事件,我一晚上写了三篇评论。

快乐论坛行和快乐博客行的时候,我用过的笔名叫“过客”。后来,论坛没有,博客也没了。过客也算是名副其实。

来到重庆后,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一坚持又是七年。有幸成为一个小V,但不经意跨入了自媒体的圈子,让我看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致,所能爆发的能量。

写作成为接近优秀的人,让自己变得优秀,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个人的无心插柳,竟然连续收获了三年的全国检察自媒体20强。

更令我感动的是,很多朋友见面或者加了微信,都是从自媒体先认识我的,神交已久。

曾经,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有个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建议其通过写作治疗。几年时间,女孩通过阅读我的文字,走出了心理的阴霾,爱上了自我表达,重拾灿烂的人生。

无心的分享,救人于水火,这是真正的善良,是最大的收获。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治愈世间一切忧伤。

我很庆幸,20多年来,我有一个习惯始终未断,那就是坚持码字。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我始终不抛弃、不放弃,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

重拾诗歌、散文,是这两年的事情。触网20多年,零零散散写了一些文字,但多是玩的心态。直到确立了加入作家协会的目标,才开始认真码字,努力做到“每日一千字”。

其实,萌发加入作协的目标,得益于两件事。一是重庆报人许大立老师的鼓励,让我坚定了写作的动力。二是红锦读书沙龙学习打卡,让我学会如何给人生“加戏”。所谓加戏,无非是倒逼自己,深挖潜能,走出舒适圈而已。

我内心里,加入作协,得到业界认可,是自己送给高中语文老师的礼物。

高中时代,《朦胧诗选》曾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也风靡全国,影响了一代人。人生兜兜转转,没有想来到重庆之后,发现当年《朦胧诗选》中的作者傅天琳和李钢,就在身边。一次我提及该书,傅天琳老师用重庆话笑着说——“这些诗,哪里朦胧吗?”

是的,这些都是白话诗,是冲破旧体诗的束缚之后,人们天马行空爱自由的体现。从此,诗歌驶入了全民时代。全民可以写诗,最不济也可以打油。这是诗歌的幸事。诗歌从来不应该是摆在神坛之上,而应该属于人民大众,根植于火热生活。

加入协会,初衷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有机会邂逅高人,从他们身上源源不断地汲取能量,享受文字带给自己的奇妙体验,更想通过文学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

“今天拜读了你的《冬游寨子沟》,写得很好。文字优美,富有活力,充满诗意!内有一处小失误:雏凤应为凤雏,可以改一下,其他无可挑剔······”这是重庆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邢秀玲老师给我发微信。从文学大家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人相惜。

“如果有一样东西让我在乎,那一定是文字;如果有一种情感让我难舍,那一定是友情。”在红锦读书沙龙分享会上,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常克如是说。

这些交往,激励我码下更多的文字,讲故事,用典故,写细节,重情感,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自己的风格。

说这些,无法是说明——常亲近文人,才能高攀文学。近朱者赤。环境塑造人,润物细无声。

未来,征途漫漫。要想在文学的世界里小有成就,非要勤奋如往,下十二万分努力不可。即便如此,很可能一无所获。但是,至少我尝试过耕耘过精神世界,打理过心灵家园。至于收成如何,把答案完全交给时间吧。

2022年,让我们以梦为马,以笔为剑,记录山海,不负韶华。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标签: 我与 答案 时间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