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清晨的方式至少有三种:码字、读书、跑步。如果让我选,首选是跑步。因为身体之外的事,都是小事。但今天我决定码字,因为2021年所剩无几,可以多说一说。读书是最轻松的,通常放在了夜晚。
懒觉也是一种选择。一个人幸福的标志是能够从容睡眠。可以早睡,睡得很香,自然醒来。无需安眠药,无需酒精麻醉,无需欢聚慰藉,无需游戏消磨。从容的睡,心无挂碍的睡,而且睡得香,不会半夜醒来,不会默数绵羊。因为,唯有睡眠无法欺骗。
只是,睡懒觉已经从我的生活中剔除。当你懂得开始耕耘自己的精神乐园,开始关注于自己内心的建设,自然就会变得规律,变得自律。
今天的话题从刚刚结集印刷的《云中等你》开始。这个书名年初就有了。发给朋友看,说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如果是一堆书,最先拿起的肯定是这本。于是,这个书名最后用。
第一本叫《倾听峰声》,是2021年1-2月的文字,总计八万余字。这个名字来自于一场演出的名字——《倾听峯声》。一个小时的音乐会,真正属于音乐的时间只有一刻钟,其余的时间都是广告。
从那以后,所有免费的商业演出我一概拒绝,正如我会拒绝所有银行、保险公司、通讯公司的优惠推荐。我从不相信天上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午餐会在60亿人中选中我。我只相信,财富靠勤劳的汗水。
那次音乐会,我收获了这个名字,正契合我的名字。于是,化而用之。
我发现,如何用词颇有讲究。
一次视频宣讲会,别人说去开会,我脱口而出的是去学习,这句话被同事捕捉到,当场表扬了我。开会与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自然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人人厌恶开会,但人人热爱学习。
我的习惯是,把每一次会议当作学习的机会。因为,能够登台的人,一定有过人之处。通过他们的分享,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思想艺术。如果不幸遇到一场糟糕的分享,不妨分析失误,汲取教训,亦是一种学习。
每一次开会,无一例外的我都会记录,奋笔疾书。我想,这是对发言人最好的尊重。我相信这种正向暗示,会鼓励其超常发挥。一场好的分享,不只系于一个厉害的分享者,更系于一个优秀的观众。
一次,朋友请我吃饭,点了一大桌子菜。我连连感叹,点太多了。而一旁的服务员接过话,这不叫“点多了”,这是“舍得”。
那一刻,我羞愧满面。一个肯花时间陪你一起吃饭的人,一个肯花钱请你吃饭的人,一个人肯花功夫让你开心的人,都在“舍得”二字。。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赴一场饭局,有多么难。但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视角。若换位思考,才会发现,饭局背后是情意,是心意,是无声的表达。
会用词,在商业上,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有个地方,曾经叫陡溪,一个幽深的峡谷,令人望而生畏。后来开发后,改为“金溪”,一字之差,黄金滚滚。
第二本书叫《飞入唐诗的枫树》,收录了2021年3-5月的文章,8万余字。
书名来自我的一首诗名,亦被著名漫画家游江绘入漫画。这本书的封面,因为这幅漫画,而增色万分,自然是我最喜欢的。
一本书的封面很重要。人靠衣裳,书靠封面。这决定了,你会不会被吸引,你是否决定打开它。而一旦错过,永远错过,像一个人消失于茫茫人海。
今年,因为决定用诗的方式记录一年,散文、随笔写得少了一些,评论、摄影更是极少触及。
人,在某一时期,会写某一类文字。写作是讲缘分的。趁现在能写,就多写点。总有一天,你会搁笔。
犹记得,写信息的时候,老师提醒离宣传腔远一点。所有宣传语言,一概剔除干净。让信息紧凑点,更紧凑点。
写宣传的时候,老师提醒离公文腔远一点。把原来丢失的东西,再捡回来。把一句话,掰开来,揉碎了,变成一个故事。
写文学的时候,老师提醒离宣传腔远一点。文学是心学,少些高大上,多写细节。
其实啊,文人不要相互鄙视,互不待见。
文字工作本身是通的,一通百通。如果你还能看见它们的界限,只能说明囿于站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
现在是融合的时代,大文字的时代,跨界的时代。文无定法,文无第一,文以载道。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一切服务于交流,一切服务于读者。过往的经验,常不名一文。
文以载道。你写什么,服从自己的内心。好的文章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让人读得下去。
第三本书叫《百花深处》,收录了2021年6-7月的文章,九万余字。这是为夏天写的一本书。
把自己的文章颗粒归仓,不是去送出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特别是当下,书号太贵。即便出书,周期亦长。关键是出了,卖力吆喝,难为情不说,最后发现,若不叫座,形成内伤。
写作本是取悦自己的。在写得足够好之前,在写出代表作之前,不妨自己结集,存入档案,敝帚自珍,妙趣无穷。
我以前很少投稿,因为我坚信网络写作的特点是免费,是公益,是注入正能量。分享本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善良,是一种快乐。后来,有同行指点,应该投稿,检验一下写作水平,很有必要。
我开始投一些稿,陆续发了一些。更承蒙贵人关照,上了一些纯文学的刊物。
2021年,200余篇文章被刊物、网络媒体转发。首次登上《重庆文学》《重庆诗刊》《新华文学》《银河系》等纯文学刊物。感谢贵人相助。
我始终认为,要眼光向上,向高端文学刊物投稿,虽然发稿很难,但不要妥协,为发表而发表。发表与否不重要,目标方向很重要。
人要对自己有要求,而且是高要求,争取一年比一年有一点进步。要走出舒适区。不能满足于原地踏步,而不能把目光投到各种自媒体,满足于发表欲。
自己建个自媒体,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但换个媒体,接受检阅,才能知道优劣。即便不能发,也说明一个问题——目前写得不够好,还需要努力。
在传统媒体之外,我继续深耕网络平台,继续向华龙网鸣家、七一文学专栏投稿。今年,上游号十个月的阅读量就超过了400万。我以自己的方式,用文学践行公益,用文学营销重庆,用文学回馈第二故乡。
第四本是诗集《诗过2021》,入选了80余首。结集时,已经11月底,进入了繁忙的加班季,我觉得应该没有诗了。但我天真了。越是忙碌,越有诗。
在忙碌的日子写一首诗,就像鱼儿向水面吐一个泡泡。用诗意对抗忙碌,用文学战胜苦难。自愈自己,亦治愈他人。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报答。
我始终觉得,诗歌离文学更近一点。因为文学最初的状态,就是歌诗。只是如今,写诗大不如前,甚至不如高中时。人生就是容易内卷。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原地踏步。
我决定继续写。慢慢地,我能够读懂新诗了。诗歌是有阅读门槛的。渐渐地,就能看出一首诗的优劣来。
我坚信,一直写下去,会越写越好。目前,我可以用笨拙的诗歌叙事,并用极少的文字就说清楚。这就是写诗带给我的收获。
第五本书是《战疫直击》,是2020年1月1日至4月8日的结集,不算是今年的文字,暂且不表。
第六本书是《云中等你》。最好的书名用在最后。这本书是2021年8-12月的文字,十一万字。
如此累计起来,2021年至少码字40余万字,填满了我工作之余有限的时间,比如这个周末的早晨。它们一次成型,即时分享,带着当下的温度,带着当下的心情。
如今,一一梳理,历历在目,每个日子都鲜活如初,它们被原汁原味地存入2021年记忆银行。这一年,没有虚度。
当下的每一天,都是你一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下的每一天,也都可能是一生过得最容易、最幸福的一天。
唯有被记录的日子,才真正属于过你。唯有你亲眼目睹的风景,才真正融入你的血脉。
标签: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