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庙坝组,这几天,自来水成了家家户户讨论的话题。
修在黄龙村的自来水厂。
今年70岁的冉正田从小就担水喝,长大了也担水喝,老了,还是担水喝。
老人看上去精气神都很足,顶多60来岁的样子。面对家里“突然”通了自来水的好事儿,老人家倒还犯了难,“我本来把担水当作一种锻炼,现在锻炼也锻炼不成了。不过也好,我娃担心我担水摔倒,天天打电话,现在不担心了。”
通水那一刻,村民很激动。
让他“犯难”的,其实是为了解决全村人的饮水供应及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在石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龙村在长岭组建设了一座自来水厂,在11月底开始陆续供水。
水厂的水源是黄水镇万胜坝水库,经过消毒净化后输送到各家各户,这不仅能满足村民日常用水需求,还能保障村民的饮水安全。
水厂是保障供水的第一步,从乡村振兴这盘棋来说,当地下的是一盘大棋,依托于石柱黄水旅游度假区和千野草场两大景区,黄龙村要下一盘乡村振兴的大棋,棋局的最终,将定格在这里的高山康养项目上。
乡、组干部为村民护水管水。
担水吃了一辈子 从没想过可以喝上自来水
冉正田老人,从出生之后,就没出过黄龙村。
在当地土生土长,老人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尽管家乡过去比较穷,但老人用“故土难离”解释他和老伴为啥不愿离开这里的原因。
16日上午,记者在黄龙村冉正田老人的家里,遇到外出赶集回来的他。
老人告诉记者,小的时候,他们家要到山脚下去担水喝。老人指的山脚,记者目测至少三五百米,他说,往返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后来他长大成了家,就在家门口附近挖了个水井,水井的水是从山上浸下来的。每天要喝水,他会从这里舀起来,然后自己担回家。
从家门口到水井,步行不过三十来步。“冉正田老人也是我们来这里发现的唯一一位还在担水吃的村民。”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派驻石家乡黄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巨建兵对此比较感慨。
通过邀请专家来检测发现,冉正田自己挖的这口水井的水质是达标的,也符合“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三保障”: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但村干部依然担心,老人70岁的身体,担水吃还是有“风险”。
乡、组干部为村民护水管水。
村里建个自来水厂 保障村民为今后旅游打基础
巨建兵担过老人的水桶,两只桶装满水,壮年也需要力气,更别说老人。
石家乡经发办主任廖焱冰是筹备水厂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期间,卫生厕所逐步取缔旱厕,环境卫生好了,用水的地方就多了。
一些条件好的村民,自家修了蓄水池,但遇到连续天晴干旱的时候,蓄水池没水用的情况,也会偶尔出现。
另一幕,也是修建水厂的一个主要因素。
每年5月到10月,黄水因为避暑疗养的人开始增多,部分也会涌入石家乡当地的农家乐,人一旦多了,用水的需求量就大,“一旦出现断水,对游客的影响会很大。”
今年5月,修自来水厂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石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20万元,日处理能力达到300立方米的水厂正式开建,建设速度也创下新高:七八月进行征地、建设,11月底,自来水厂开始试运营。
水从自来水厂出来以后,通过管网进入当地的531户家中,除全家外出务工的暂时没有通水外,有人的村民家里,已经实现了户户通水。
“感谢石家乡党委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村民们纷纷表示。
魅力无穷的黄龙村
网格化管理自来水
要让自来水变成当地的致富水
黄龙村党支部书记田宁发告诉记者,事实上,饮水工程从2017年开始就在做,但要说最有成效,就在2021年。
而之所以能实质性地推进这件事情,得益于石柱开展“1353”工作机制,即每月一次大排查大走访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村里面上报给乡里,乡里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如果答复不了的,会在次月5日前,上报县、行业指挥部,在三个工作日内,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而走访中,关于自来水的问题,成为村民反映最大的话题。
田宁发算了一笔账,每到旅游旺季,平均每月会从主城涌入500多名前来避暑的游客,给村里的农家乐带来增收,随着当地自来水厂的修建,这一消息势必会让更多的避暑游客选择黄龙村。
如今,有了自来水的黄龙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平顺。
黄龙村党支部副书记冉启平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自来水管,他们采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水管,以一根主水管为主,下面辐射的水管进入村民家里,这些村民就会形成一个网格,一旦水管发生爆裂等突发现象,都由他们通过网格长向上汇报,以此解决自来水进村入户的后续养护问题。
傍晚,静谧的小山村。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不会一蹴而就 但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从重庆主城到石柱,搭乘高铁需要1个小时,石柱驱车前往黄龙村又是1个小时。
12月中旬的高山,浓雾环绕,车子在山间崎岖而行,打开车窗,闻到外面的空气,非常清新。
为了闻这一口清新的空气,很多主城的老人,会在每年如候鸟一般地迁徙到此地,避暑、养生,也给晚年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愉悦。
石家乡黄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巨建兵说起当地的产品,烂熟于心:官田坝贡米、高山小土豆、辣椒、高山竹笋、高山腊肉、特色渣海椒……
这些曾经养活了当地祖祖辈辈的食物,如今因为环保、营养成分高,被很多城里人视为“珍宝”。
以高山米为例,每年5月开始插秧,10月份才开始收割,直到11月份才全部割完,有的生长周期超过180天。因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加上采取生态种植,所生产的高山大米,不但口感香糯,而且营养丰富。
“目前,我们已经注册了两个商标,下一步,这些高端优质的农产品搭载着电商,就会从山里飞到城里老百姓的家里,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必备品。”巨建兵说,乡村振兴的蓝图,其实正在徐徐展开。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部分图片由当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