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她欠了他1万元货款,她许诺:“一定还上!
17年后,67岁的她登报寻人偿还当年的债,只因不想把遗憾带走......12月7日,这份跨越17年的还债承诺,在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兑现了!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终于有了个完美的结局。
“兄弟,这钱我无论如何都会还给你”
2004年,家住铜梁的王明英夫妇退休后承包了一家小型造纸厂,经常到重庆主城收购废旧纸板来造纸,来自合川的王银华就是其中的供货商之一。
当年,她50多岁,王银华也在50岁左右,由于都姓王,大家都比较熟悉,一般都是先供货,再付款。后来,因经营不善,她和爱人承包的小造纸厂刚投产不久就关闭了,她家亏了几十万元,还欠了王银华1万余元货款。
那个年代,大多数人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一千多元,一万块钱着实不是个小数目。但得知王明英的情况后,王银华非常大度,“没事,有钱了再还,先把难关过了。”
“兄弟,这钱我无论如何都会还给你!”面对王银华的宽容,王明英非常感激,并许下承诺,这钱一定会还上!
转眼17年过去了,王银华早已换了联系方式,王明英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如今王明英已是67岁高龄,身体也不好,但她一直惦记着,这钱,一定要还上!
前几天,王明英联系上合川日报的记者,希望能够登报寻找王银华!
一诺千金令人敬佩,必须帮她兑现承诺!
她要归还17年前拖欠王银华的1万元货款。
12月6日,合川日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南津街派出所民警彭勇的注意。看到这则消息,彭勇顿时被王女士的诚信态度所感动,心中萌生出帮助她的想法。
恰在这时,南津街派出所所长秦庆找到他。“王女士的诚信态度受人敬佩,值得称赞。我们应尽力帮助她了却心愿。”所长民警想到了一块去了,不多说,找人!
说起寻人,彭勇非常在行,他曾经多次帮助失散亲友团聚,可以说是派出所里的“寻人专家”。他先利用户籍系统查询“王银华”的相关信息。经过查询发现,合川区内名叫“王银华”的人有几十个。按照王女士提供的“王银华当年50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彭勇把核查重点放在出生于1955年前后的人员范围內,但经过核查都被否定了。
他给合川所有的“王银华”打了电话
于是,彭勇将查询范围扩大到合川所有的“王银华”,分别电话联系,逐一核查甄别。然而,经过整整一下午的电话核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些“王银华”都不是王女士要找的那个人。
“寻人专家”不能只有这点本事,彭勇立即调整思路,略作思考,他认为“王银华”姓名可能有误,必须与王女士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随即,彭勇联系到记者周云,获得了王明英的电话。彭勇多次拨打王女士的电话,对方都没有接听,他便编辑一条短信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
当天晚上,王明英终于打来电话。彭勇把问询的重点放在“王银华”这个名字上,可王女士坚持说这个名字没错,大家都是这样称呼他的。
如果没错,不可能查不到,彭勇想了想,换了个方式询问:在买卖货物时,是否看见过“王银华”亲手签名?
“看见过的,只是他写的那个‘银’字没有‘钅’旁。”“银”字没“钅”旁,不就是个“艮”字吗?彭勇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她要找的“王银华”很可能是叫“王艮华”。“王大姐,放心,我一定帮你找到人!”彭勇承诺道。
11月7日早上7点,彭勇提前来到办公室,在公安系统中查询“王艮华”的信息。经过排查、分析,他拨通了合阳城街道利川村村民王艮华的电话。
“您是王银华还是叫王艮华?”“我原本叫王银华,只是后来简写成王艮华了。”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十多年前,我在重庆两路收购废旧纸板。”
“当时的废旧纸板卖给谁?”“卖给王明英。”
简单的三个问题,对方的答案让彭勇高兴地差点跳起来,“王银华”找到了!
12月7日上午11时许,王女士与王艮华在南津街派出所见面。
在派出所的会议室中,67岁的王明英颤抖着双手,从怀中掏出崭新的一沓钞票,递到了王艮华手中,王艮华接过欠了17年的货款,热泪盈眶。
△12月7日,王女士与王艮华在南津街派出所见面。
“都17年了,你还不忘这个事情,这种精神必须好好传递下去。”握着王明英的手,王艮华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觉得,他们之间的故事,并不单纯是债务,反映出的是诚信精神,他会将用这件事教育自己的后代,学习她的一诺千金。
欠了17年的10000元钱还上了,但这个有关诚信的故事并未结束,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不断涌动的真情。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