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大量涌现,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第三方测评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评测的公正性,并且还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隐患。(11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是否会产生选择困难症?同一种类商品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质量如何我们也无法衡量。于是乎,第三方测评平台应运而生,表面上这些平台的诞生是真心为消费者选择、推荐、测评商品,但深挖其本质,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不但没能为消费者解决燃眉之急,而且涉嫌侵害消费者正当权益。
无准入规则,低门槛,无疑为虚假测评提供了“温床”。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第三方测评服务从业资质、准入门槛做出规定,毋庸置疑,导致了“虚假测评平台”的泛滥,博主、自媒体、甚至只要有一台手机,能上网,就可以录一段试用、检测一款或多款产品的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生成一个可供分享的评测内容。而消费者实则是没有分别能力的,在平台的情绪烘托下,往往会产生激情购物,事后也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平台本身商业属性,决定了其目的在于盈利,而不关注消费者利益与公正性。实际上,第三方测评是种引流的手段,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根本无法保证公正性,其本身就存在矛盾。由此可见,评测是为了赚取流量、谋取私利,检测的样品可能是无法核实确认是否为厂家正规生产的商品;检测过程缺乏监督,人为因素、随意性大。对于只测评的平台来说,给消费者营造了一种平台与商家无关的假象,其行径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有的虚假测评甚至伤害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诸多测评平台习惯宣称自己是“良心评测”,但机制有时候比“良心”更能让消费者安心。治理测评平台乱象,应该走向法治,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来约束平台准入条件,使得测评程序透明、过程受人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测评平台在消费市场中,理应扮演“黑包公”的角色,核心价值在于独立、公正、科学和专业,需要严防利益冲突,才能真正无愧于“第三方”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