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活着
程华
冯中成,男,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1991年8月入警,生前系重庆市石柱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车管所民警,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获嘉奖12次。2021年7月21日上午10时许,冯中成为保护群众被歹徒刺伤,不幸牺牲。
坦率地说,这次采访,我是在一种不佳的状态下进入的。
今年七八月,受《重庆日报》委托,我六赴大渡口区采访王红旭老师生前事迹。九月底,报告文学《永不告别》刊于《重庆日报》,随后系列采访札记《为了共同的怀念》陆续发于《当代党员》客户端“七一文学”专栏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APP。终于完成了个人创作史上最艰难的一次采访,我精疲力尽。
10月23日,霜降当日,我所爱的最崇敬的傅天琳老师病逝。也许我的同行们不一定都知道她,但对于重庆文学界乃至中国诗歌界,她是标杆式的人物,是多少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以及影响力早已溢出诗界乃至文学界,她是许多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心中母亲一样的至亲至爱之人。
而几天前,我已受重庆公安文联指派,与石柱县公安局对接好赴石柱采访时间以及行程。采访需要多方配合,时间不便随意更改。也就是说,我不能参加傅老师的追悼会了。
悲伤,遗憾,歉疚。出发前夜,我再次赶去石桥铺殡仪馆,与傅老师做最后的道别。如此温和宽厚慈爱的您,一定会原谅我的,对吗?
次日一早,坐在动车上,算算该是出殡时间了,悲伤又涌上心头。这些日子,从一个悲伤泅渡到另一个悲伤,溺水般呼吸紧促的我还将继续面对下一个悲伤。我还扛得住吗?
我强令自己:这是信任,更是任务,必须完成。一个多小时后出站,看到等我的县局政治处民警牟婷时,我已调动起全身力量,努力轻松地对她说,时间紧,我们直接去车管所吧!
上午11点,采访、去案发现场查看,询问、核实、拍照。中午在交巡警大队食堂匆匆扒完饭,采访马上又开始。与一个个民警、辅警交流,连轴转到晚上六点多,牟婷提醒我,该吃饭了哦。
在县局食堂晚餐时,我见到了县局政治处副主任邓敏、冯中成事迹报告团辅导员,我曾在杨雪峰事迹报告团见过她。冯中成的女儿冯心言22岁,刚大学毕业,但清澈的眼神、小小的样子看起来像高中生。
本想晚上继续采访,但不忍再耽搁大家休息。无论政治处还是交巡警大队,他们这段时间已经太忙太累······
石柱夜色
天尭酒店位处县城中心地带,我的房间临水望山。华灯初上,滨河公园两岸被金色灯饰装点得绮丽又迷离,“风情土家 康养石柱”几个大字倒映在水中,远远望去奇幻得有些不真实。远处山峦起伏,山顶一座建筑物,孤零零但熠熠生辉,与黑黢黢山体形成强烈反差,乍看似暗夜星辰,再看又像极了山头上的一顶耀眼皇冠。
冯中成生前跑步照
听邓敏说,冯中成经常在滨河公园一带长跑。案发那天早上,她还在公园遇见他。邓敏说,冯中成今年53岁,由于长期锻炼,一身运动装的他活力满满,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多精神多热爱生命的人啊,没想到······”邓敏的悲惋,也是县局所有战友以及认识他的人的悲惋。这让我想起三年前采访杨雪峰生前事迹时,人们也是一样悲痛、惋惜、激愤、缅怀······
一天采访下来,我的心态开始变化。如果说启程之时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此时我已决定:我要写好他,要尽力还原他。
思想纷纷扬扬,杂乱无章。一些平时很少思考的问题在脑海中翻卷,比如,生命的意义。比如,生死之间的选择。比如,活着的人,能为逝去的人做些什么······
次日继续奋战。因之前沟通到位,县局几乎把我计划采访的人都联系到了,包括冯中成的妻子马建春和女儿心言。她俩特地在家等我和牟婷。母女俩在悲恸中支持采访,让我深受感动。而为了创作不得不再三碰触她们的痛创,又着实让我不忍与歉疚。幸有她们的理解和包容,采访得以顺利进行,我收集到了需要的所有素材,包括看他们的结婚照、全家福、冯中成印有“中国·重庆警察”字样的T恤、他送给心言的望远镜、恋爱时他送给妻子的背面写有“冯中成送给媳妇马建春”的照片······临别,我很想抱抱憔悴的女人,还有哭红了眼的女儿,但最终没有。明显表露情绪会再次触痛对方。我礼貌地道别,然后离开。
作者在冯中成家中采访。
下午采访了冯中成的跑友周厚勇。他认定冯中成是他一辈子的师傅。当这个70后按照牟婷的约定出现在茶楼里,他的眼神有些游移。这应该是个有些倔强,轻易不肯打开心扉的人。
随着交流深入,他眼里的戒备消失了。他说起师傅的耿直,师傅的正派,师傅对没有正式职业的他如何平等相待,师傅如何耐心带着他从跑几百米就气喘到勇敢地参加了马拉松······
说到得知噩耗,他从千野草场驱车赶回,一路走一路哭的情形,他眼里泪光闪闪,“不不,我很少哭,男人哭是很丢人的,但是······你晓得吧,我有点忍不住······”
两天采访,我基本上勾出了一个轮廓:有的人,看似硬朗,固执,有时有些“不近人情”,当然更不懂圆滑,但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于应当善待的人,他们会无条件不计代价地对对方好。冯中成就是这样的人,外冷内热,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温热的心。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这一点。但周厚勇是能感知到的众多人中的一个。他动情地说:“师傅走了,我要继续跑。我在殡仪馆就默默发誓,我绝不会让他失望!他说了,人生就要坚持,有困难也不放弃!”这句话以及他说话时的神情深深打动了我。我想,一定要把这些写入作品中去。
我赶在临返前见了县局政委姚建龙一面。正与报告团一起集中培训的他“溜”出训练场,我们对关于这篇作品如何定位如何表达进行了商讨。姚政委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强烈共鸣:“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没有缺点的英雄是不真实的!”
石柱之行虽短,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很多。邓敏是冯中成的同事也是跑友,在我返回后,她不时通过微信补充一些资料甚至细节给我,让我更加多方位了解了冯中成。我和马建春也加了好友。写作中需要求证一些细节,我怕打扰她,但不得不打扰她。她耐心解答,并一次次说“谢谢你,辛苦了!”多么贤淑善良的女人。
还要感谢一位文友。几年来,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谭小华时常与我交流写作并互相鼓励。他一直十分理解支持公安工作。当他通过朋友圈得知我为采访冯中成事迹到了石柱,便热情地一定要请我吃饭,他的妻子与在县公安局工作的女儿也来了。他女儿是马武派出所民警,那里正是冯中成早年工作的地方。时间仓促,小聚匆匆。谭小华的妻子听我和牟婷聊到石柱绿豆面,便悄悄上街买了硬塞给我:“别客气,采访辛苦了!”一大包绿豆面好沉,那是石柱人沉甸甸的情啊······
数个夜晚,数个周末,梳理出几万字采访记录,还有大量照片、视频,最后成稿(完全版)14000多字。文字粗浅不足以全面深入还原真实生动的冯中成,那就权作一名公安作者能为他尽到的一份微薄心意吧。
愿我的文字能给他的亲人以及所有爱他的人一丝慰藉。
他永远活着,活在我们的生命记忆中!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