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惠安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民生大事,积极探索“三个三”城乡公厕建管模式,推动公厕建设标准化、服务智能化、运营专业化、使用文明化,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景区扩展到全域。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新建、改造镇村公厕72座,建有水冲式公厕450座,农村公厕覆盖率达100%。
七一水库北侧公厕 县城管局 供图
“三个讲究” 优化公厕建设布局
“现在找公厕很方便,而且环境也比以前干净。你看,前面就有一家,算是星级厕所了。”近日,黄女士在中新花园散步,提起公厕是否好找,赞叹连连。
公厕是城市的文明窗口。惠安县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分批次地对城区公厕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讲究外部规划,破解“难找”问题。在厕所选址上,从过去选在阴暗角落改变为选在便于群众找寻到达的地方,并设置规范统一、清晰明了的公厕引导标识牌,让公厕更“显而易见”。比如,中新社区公厕从地下一层改设至地面,既方便附近逛街购物的群众需求,更有效解决了公厕“潮湿、阴暗,通风不够”等问题,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讲究内部设置,破解“难上”问题。针对老、幼及行动不便者如厕问题,全面推动城乡公厕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和“第三卫生间”,同时安装梳妆镜、纸巾和置物架以及烘干机等便民设备,让群众如厕更方便、更舒心。目前,县城区和各镇中心每座公厕均设有无障碍卫生间和“第三卫生间”,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
讲究因势布景,破解“难看”问题。为解决城乡公厕建设“邻避效应”,在外观设计上,融入闽南建筑元素,推动公厕与山水同美、与周边文化同辉,打造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公厕。比如,辋川镇公厕利用废弃牡蛎壳进行外观装饰,既实现废弃资源利用又凸显地方特色;聚龙社区公厕采用闽南中式庭院式的设计风格,公厕外立面宛如一座古雅宅院,不仅方便居民、提升体验。
城南南环路公厕 县城管局 供图
“三种算式” 推动公厕服务升级
“里面环境好,设施配备齐全,没有异味,而且还有专人管理和打扫卫生,跟以前比舒适多了。”刚从公厕出来的陈大爷笑呵呵地说。改造后的公厕一亮相,便获得市民一致好评。
据了解,惠安县多措并举,持续升级公厕服务,让群众“方便”更方便。
做好“减法”,减少群众如厕烦恼。搭建“公厕云平台”,群众通过小程序可精准查询附近公厕的位置、类别、开放时间等,实现“一键”找公厕、用公厕、评公厕。同时,通过“公厕巡查APP”有效整合群众如厕评分、问题反映等数据,运用智能系统实现定点整改反馈,有效提升公厕智能化服务水平。
做好“加法”,扩大公厕服务内容。选取人员密集场所、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厕,新增饮用水、手机充电、应急药物等8项服务,配套建设避雨防晒点、休息室等,让公厕从生理代谢的简陋场所,逐步变为兼具卫生整理、休息乃至审美、文化等功能融合的新空间。比如,石灵街公厕在室外空间增加小游园、凉亭,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休息地,还打造成为了文明宣传窗口。
做好“除法”,抓好日常保洁除味。常态化开展公厕“强保洁、除异味”工作,划分管理人员包厕网格,明确公厕保洁员职责,推动公厕精细化管理。同时,对人流量较大的一类公厕加装抽风系统设备,对二类公厕调整门窗的尺寸规格、位置设置,形成空气对流、自然通风换气,基本实现“零异味”。
“三项机制” 提升公厕管理水平
为了让公厕的建设、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惠安探索出了一整套自己的“规矩”,努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如厕服务。
建立责任化考评机制。制定《公厕卫生质量和检查考核标准》《公共厕所管理制度》等制度,对公厕开放时间、卫生质量标准、奖惩措施作了详细规定。建立公厕三级考评制度,采取月联评、季度考评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并每月公开考评成绩,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市场化服务机制。县城区所有社区公厕由县环卫处统一管理,县财政每年拨付100万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市场化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同时,推行公厕星级管理模式,对设施、设备、管理、服务、质量等5个方面标准进行星级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扣款,倒逼公厕品质提升。
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积极倡导沿街店面、企事业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免费向社会开放内设厕所,为群众打开“方便”之门,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广泛开展“文明如厕、从我做起”厕所文明宣传活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公厕环境维护,形成有人管理、有人保洁、有人维护的良性循环,让公厕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惠安县委文明办、县城管局)
来源:惠安县委文明办、县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