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快递面单能“扒”出多少个人信息?除了上面显示的姓名、手机号、地址,还可以通过手机号查到微信、支付宝等账号,进而了解到你的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等信息。自2015年11月推行快递实名制以来,关于快递行业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很多公民信息泄露案件都发生在快递物流领域。(11月16日 《法制日报》)
近年来,电商造节层出不穷,网购狂欢从未止歇。而殊不知,当你经过几天的翘首等待,终于能感受到拆封快递那一瞬间的惊喜与快乐时,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随着快递面单的“跋山涉水”,飞到了“有心人”的面前。你以为送到手上的这一个个快递包裹是享尽商家福利的“战绩”,哪知道,自己只是被“黄雀”暗中观察一击即中的那只“螳螂”。
当下,快递行业随着网购大潮的来临而水涨船高,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快递面单上的个人信息“裸奔”而遭遇到电信诈骗、广告推销、贷款推介等新闻案件层出不穷。就像前段时间,一位拥有近百万粉丝的UP主在网络发帖哭诉了自己被电信诈骗的经历一样——由于快递信息被泄露,这位“大V”在“客服人员”的步步指导下,最终转账16万元。而最值得大众警醒的是,这样的案例仅仅是一个快递信息泄露导致民众财产受损的缩影而已。
信息裸奔、需求精准,甚至连家庭成员情况都被对方“一手掌握”,那么,快递信息泄露的现状何以猖獗如斯?又是谁,正在将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打包出售”?这一系列诘问背后,深藏的正是一条依附于“快递面单”而生的黑色产业链。
据悉,在各大快递群中,印有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的快递面单被明码标价批量收购,而根据快递商品和价格的不同,这些信息则以每条2到5元不等的价格被“批量销售”。于这条“利益黑链”之上,开端是不计其数个“心思迥异”的诈骗分子、商品推销商,中端是掌握着大量民众个人信息的“快递小哥”、电商品台和快递点工作人员,而末端,则是无数个有苦难言的你、我、他。
而事实上,要打破快递信息“裸奔”的尴尬局面,并非无计可施、无法可依。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收集范围、处理方式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有利法律保障;同时,2018年5月1日出台的《快递暂行条例》也为防止民众个人信息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出现泄露而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要真正切断快递信息背后的这条“黑色产业链”,切实为公民个人信息加护“安全密码”,仅仅依靠法律支持还远远不够,仍需要“线上线下”有的放矢,一齐发力。
首先,在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尚不完善的当下,对于消费者来说,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注意自身的隐私安全,面对明知可能会被“任君采撷”的快递信息,大可不必那么“行事磊落”,可以在填写选择姓名地址时“犹抱琵琶半遮面”,谨慎一些,采取使用化名代称或模糊精确地址等方式,为自己个人信息加盖一套“金钟扎铁布衫”;其次,就快递行业来说,面对海量的民众个人信息,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主动作为,不能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件事完全寄希望于平台商家或者消费者个人勾选,要主动树立起消费者信息保护“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若出现民众权益因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受到侵害时,信息处理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在数据处理、数据保护中不存在过错,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最后,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考虑制定统一的“隐私面单”执行标准,从技术、配送、面单信息规范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制,对不执行的平台要加大处罚力度,严把快递信息泄露的每一道关口,为民众快递面单上的信息设置一道厚实牢靠的“安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