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当代年轻人拧巴消费现状”成为网络热搜。所谓“拧巴消费”指的是在购物时出现的一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状态,也指消费行为的不一致。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一线城市的人群更拧巴,合计占比达31.8%;Z世代拧巴比例最高,占比高达30.1%。
在媒体眼中,拧巴消费主要表现为“想吃不敢吃又要吃”“想喝不敢喝又要喝”,不怕高消费,但却又显得十分节俭。例如买2千元以上咖啡机,却配赠品咖啡杯;买限量版篮球鞋,却配9.9元的袜子。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消费升级”与“消费下沉”不可兼容,消费购物与配套产品当同一档次,“拧巴消费”似乎“不太理性”。
其实,仅从消费表现上,便不难发现,所谓“拧巴消费”与前段时间热议的年轻人“该省省该花花”消费观高度同源,其实则追求极致理性的消费体验。在“拧巴消费”中,买东西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物品的所有权,而在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在省钱的同时挖掘出最优体验。消费行为不一致,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性价比。
从数据可以看到,在消费压力较高的一线城市,部分年轻人经济实力不太雄厚,任何消费都必须节制和小心。可当消费行为成为化解生存焦虑、改进生活质量的刚需时,他们自然希望在不得不花费的消费中力求精准与高效,把钱用在提升消费体验的“刀刃”上,与核心体验无关的消费就得省一省,看上去的“拧巴”由此凸显。
在体验经济时代,为消费而消费的消费主义思潮冲击广大年轻人群体的消费心态。传统意义上“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模糊化,年轻人的体验感需求不断提升。对年轻人来说,从没有“敢不敢消费”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消费”“值不值得消费”“消费后开不开心”的问题。
对待新形态的消费心理,我们不必支持,也不必反对。实际上,即便家财万贯,“拧巴消费”也并无不可。我们应当期待,年轻人建立其合乎自身实际需求的消费观,既不盲目节俭,也不必铺张浪费。进一步来说,“拧巴消费”的观念也可以运用到学习、社交、工作中,让务实精神,带动年轻人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