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种草经济”备受关注。其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其他人喜欢并产生购买欲望的过程”。从字面意思看,类似传统社交语境下的“好物分享”“口碑传播”,重点在“自发式分享”。而在互联网社交时代,“种草”转变成一种消费奇观,其背后或隐或现的营销痕迹,让网友分不清真假:你到底是发自内心推荐的,还是收了商家好处来推广的?
日前,中国青年报的一则调查数据指出,82.6%的受访者会搜索相关“种草”推荐,但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61.7%的受访者觉得护肤品、化妆品是网络“种草”容易踩雷的一类产品。不少人普遍采用“关键词+避坑、踩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避坑,有人甚至专门发布“反种草”指南,为年轻消费者过滤信息提供了渠道,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可以看到,对“种草”信息泥沙俱下的不满,凸显的反而是用户对真实信息的渴求,这是对“种草经济”的一种变相肯定。互联网深深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种草经济”依靠各领域的“网红”“达人”,可以更好地延伸消费触角,更深入地挖掘消费潜力。疫情中爆发的“直播带货”即是例证,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异军突起,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种草经济”所形成的强大市场力量,也让它不可避免成为一些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社会资源的目标所在。如今,除了“直播带货”外,越来越多网红也在社交内容中植入品牌符号,把“种草经济”变成一门赤裸裸的生意。但事实上,很多内容都存在夸大事实、虚假推广、过分美化等嫌疑,褪去网红滤镜之后,实际的效果让用户大为失望。
营销本是锦上添花之作,一些营销品牌过度追捧“流量思维”,在“种草”信息上极尽渲染之能事,最终只能被反噬。事实上,消费者的疑虑重重,已经给品牌商和网红们提了一个醒,营销手段和方式固然重要,但只有产品质量过硬可靠、“种草”信息求真务实,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走得更远。
一些互联网平台的责任也值得思考。当我们逛着知乎,突然就看到一条夹带私货的答案;刷着微博,冷不丁就是一条信息流广告;打开公众号文章,津津有味看到最后,发现居然也是条“种草”广告……用户的体验可想而知。对这类现象,平台也有必要进行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