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费套餐宣传不实、营销诱导等情况时有发生、套餐更换升级容易但降档难……《人民日报》日前再度聚焦多地群众反映的通信服务问题。文章指出,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不过,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一些消费者也遇到了买套餐被误导、换套餐费周折等烦心事,屡屡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6.4亿户。移动电话越普及,移动通信行业的服务就越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检验各大运营商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标尺就越凸显。宣传海报上醒目的19元“免流量”,真正的秘密却掩藏在“资费详情”4个小字之中;口口声声“无限流量”,使用到一定额度就会大幅度限速;打着“免费赠送”的名义邀请用户体验,回头就变成了加购流量包……类似这样的“话术陷阱”“技术障碍”,屡禁不绝、屡诉不止,以至有人感慨“用户不仅得有合格的数学计算能力,还得有过硬的语文理解能力”,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获得感。
有业内人士指出,电信企业设置的套餐方案非常复杂,而消费者往往没有兴趣和精力仔细研究相关规则,从而导致了双方存在信息差。这不禁令人好奇:如此复杂的套餐方案,究竟是为了精细化地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还是为了制造让消费者坠入云里雾里的障眼法?至于报道中提到的一些典型人为设置障碍现象,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并非因为技术等方面客观限制不能为,而关键在于愿不愿为。党中央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反复强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积极作为,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各大电信运营商作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理应以此为契机,主动解决好那些困扰消费者的“老大难”问题。
本质上说,以高品质服务赢得消费者,与为群众办实事是内在一致的。聚焦那些持续困扰消费者的套餐费用、携号转网难等难点痛点,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方面杜绝说与做“两张皮”,拿出有针对性的、扎扎实实的举措,少一些营销套路,多在提升消费者获得感上下功夫,让用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消费起来感到省心、放心,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如此浅显的道理,相信运营商管理者也会想得清、看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