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在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10所在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五大模式,及其典型经验与成效,并就完善特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
首都高校“双创”教育的五大模式
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在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首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五大模式。
一是以硬科技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理工类院校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推动双创课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载体融合,引导师生共创,形成了技术创新驱动型模式。如,北京理工大学注重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精细化设计新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打造了全链条、多协同、特色明、大平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是以专业学科优势为特色的专创融合稳健型模式。行业类院校结合专业优势,积极拓展专创融合。如,北京体育大学基于“体育学”学科优势,坚持“奥运遗产与大众体育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传统优势相结合、体育特色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国际水准与国内需求相结合”的项目培育原则,孵化出一批体育创新创业项目。
三是以软实力为基础的生态孕育成长型模式。以文科见长的综合类院校依托强大的校友信任网络,形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市场资本的快速转化通道和商业滚雪球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中涌现出一批创业“大咖”,形成“人大创业系”现象。
四是以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职校模式。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开发课程体系、承办技能赛事、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强化技能提升,围绕打造创孵平台、促成订单对接、储备就业渠道等服务职业生涯,形成了适用于职业教育、专注于技能培养、有益于生涯规划的职校模式。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课程有机融合和开发联动合力推动双创技能定向培养,以平台体系和赛事体系优化技能项目筛选,以孵化服务和订单对接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精准服务。
五是深耕民族文化和特色品牌的民族院校模式。部分民族院校发挥特色资源较多、文化内涵丰富等优势,鼓励学生到基层发展汲取民族文化养分,形成了深耕民族文化和特色品牌的民族院校模式。如,中央民族大学大力推动实践教学,让学生回到家乡、回到乡村振兴一线,促进社会实践、创新研究、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与民族特色高度融合,把特色文化提炼成品牌号召力。
五大模式的典型经验与成效
通过对首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五大模式进行分析,又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如下典型经验与成效:
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融入创新创业。一是以专业技术优势推动课程升级;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和双创融合发展。三是对接创新需求实现师生共创。
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创融合。一是专业学科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二是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专创融合。
软实力孕育创业生态。一是善用强大的校友资源;二是形成融洽的师生共创氛围;三是形成长周期创新创业品牌效应。
提升技能重点打造就业优势。一是以课程有机融合和开发推动双创技能定向培养;二是以五级赛事体系为功能平台提高双创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精准服务。
深耕民族文化和特色品牌。一是倡导面向民族地区的创新创业实践;二是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品牌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三是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质项目。
完善特色模式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上述五种模式正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
科技创新驱动型的理工类院校要解决如何将科技创新优势更为充分、深入地转化的问题,需要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环境优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我们建议此类高校,将科学技术优势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形成学科交叉互促;推动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聘请知名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专业学科特色型的行业类院校需要解决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机会识别不够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专创融合。我们建议此类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双创教育的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深化专创融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专业学科与商业模式深度绑定,推进相关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转化专业教师思想,推进专业教师与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双向进入,培育教师市场化思维。
生态孕育成长型的综合类院校需要解决缺少焦点、硬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此类高校,专注培养学校软实力,把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支持各类学术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凝练出强大的母校文化;加强培养学生除学科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形成善于发现社会痛点、快速整合资源、团队管理高效的高端能力;建立与其他类型院校之间的交流协作机制。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需要解决技术水平不高、周期性短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技能提升和服务职业生涯。我们建议此类高校,加大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和开放合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有机联动,在解决企业现实问题中推动工艺改进和技能提升相结合,为更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赋予工程技术价值;在“专升本”、职业院校考核等关键环节对创新创业给予一定倾斜,尤其是对重大创新成果、重大赛事奖项和优质创业项目分类分级出台适当的奖励性措施。
民族院校创新创业中存在层次较低、视野较窄等问题,需要在加速专业价值转化、发掘民族特色资源方面进行优化。我们建议此类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专业学科、产业需求和商业模式深度绑定,形成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专业优势转化机制;深度发掘民族特色资源,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机构、院系、学生资源,建设民族风物特色资源库,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平台在学校开设工作室,为更多种类的创新创业项目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