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消息 一样的青春,别样的风采。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轻松氛围时、在青年们庆祝自己的节日时,已经在“世界屋脊”上进行了一周科考的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员们迎来别样的五四节日,平均年龄31岁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诠释了青年人的勇气与担当。
“明早采样,咱们还是同一时间准时出发,分土壤队和径流湖泊队两个小组。大家务必带好采样所需要的全部工具。明天天气情况应该不错,以防万一,大家还是多备些衣物和干粮……”劳动节当天晚上9时,在珠峰大本营帐篷里兰大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刘勇勤教授正在叮嘱第二天外出采样的师生各项注意事项。团队里还有3位“80后”教师计慕侃、刘军志、刘鹏飞和1位“90后”教师张蔚珍,他们都是兰大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的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员;另外还有3位“90后”和1位“00后”硕博研究生汪文强、刘阳、原帅和苏玉博。
这支年轻的团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半个月前,几位怀揣科研梦想的年轻教师和4名青年学生,参加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5月的珠峰,早上的空气温度都低于0℃。已经在“世界屋脊”进行了一周科考的兰大青年师生们,每天都需要在珠峰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雪、大气、土壤、径流、湖泊等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品,采集范围最高达到6500米。其中,径流和湖泊这类水体样品的采集对于科考队员来说尤为艰辛。首先是因为径流温度更低,负责水体采样的队员需要克服水中的低温环境,在径流或者湖泊岸边完成采样以及水体环境监测任务。其次,采样期间,有时还会遇到严酷的雨雪天气,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采样难度以及对科考队员身体和意志的考验。
每天,队员们都要外出采样约11个小时,午饭只是简单吃点提前备好的面包、饼干、矿泉水,简单休整半个小时,便继续进行采样作业。20时左右,赶在天黑前才能返回珠峰大本营。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采集回来的样品还需要进行预处理,特别是水体样品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对水体中细菌、病毒等生物的过滤和固定。“如果不及时固定,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病毒特征会发生很大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因为我们采集的水量很大,进行预处理后就能更轻便地把样品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刘阳说。简单晚饭后,师生常常需要轮班处理样品,有时会连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大家一起采样、过样,偶尔闲时就分享白天在科考途中拍到的美景。“我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我们就像同龄人,共同在野外工作生活,亦师亦友。”刘军志说。虽然科考过程充满艰辛,但每当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或有了新的发现时,团队成员都十分兴奋,以最佳姿态迎接第二天的科考之旅。
“巅峰使命2022”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今年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此次珠峰科考重点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中科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藏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均参与科考。兰大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队的任务是多维度全生境考察珠峰东绒布冰川流域的微生物多样性。除博士生汪文强外,团队几位年轻人都是第一次来到珠峰。
4月18日,团队从兰州出发坐火车到拉萨, 4月27日他们又从拉萨启程,于当晚22时30分赶到了珠峰大本营,开启了预计近一个月的冰川微生物考察。
根据考察计划,团队预计5月20日左右完成本次考察任务。在这个特殊的青年节,几位兰大青年仍背起行囊,继续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探索冰川微生物的奇妙世界。(记者 孔德胜 通讯员 肖坤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