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也就是说平均68人竞争1岗。人们常说,国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国考热”不少人忧虑青年精英狂奔仕途,也有人揣度这股热浪背后理性成分到底有几何?种种担忧不无道理,“国考热”的背后确实需要“冷思考”。但抽丝剥茧开来,在充分尊重每一位考生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国考背后却是一道出给行业、政府与个人的综合题。
面对着“国考热”背后流露的就业期待,对于行业是必答题。对于大多考生来说,国考一旦成“公”,他们将会进入国家机关任职,他们享受着良好的待遇,稳定的工资、工作有着严格的保障。对此,在就业形势面临压力、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个人寻求一份相对有保障的工作实在无可厚非。然而,相较空间架构与流动性更大的就业市场,公务员岗位终将更快趋于饱和,“国考热”终会落幕。归根到底,市场就业还是大多青年人的主要出路。但在“第一学历”“性别歧视”等偏见的恐惧支配下,人才从灰蒙蒙的企业介绍书中看不到希望,这也是现实问题。所以在人才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行业求贤若渴,也需敞开大门,海纳百川,打破诸多偏见,遴选能办事的人才。毕竟就业不仅是行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也应该是相互成就的过程。
行业不易,而再反观如今的“国考”大潮,也同样为政府部门提出考验。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公务员岗位的“冷热不均”普遍存在,不少“冷门”职位少人或无人报考,各职位报录比呈现出多层次的不均衡。按规律讲,岗位限制条件少、专业开放数量多的岗位自然竞争大,反之则无人问津也属必然。于是,部分偏冷岗位可能难以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人才,而偏热岗位则是硝烟弥漫,“陪跑者”不少。对此,如何通过更细致的专业分类、更合理的岗位分配、更适合的招录门槛条件,招揽最适合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此次国考招录中,继续向基层岗位和应届生群体倾斜,招录继续推进分类分级考试,注重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等安排,便体现了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在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的努力。
最后回归考生本身,个人选择参加“国考”也面临着一张人生答卷。且不说在备考中付出不小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倘若一举成“公”,此后晋升、转型、自我实现可能也会遭遇不小的挑战。此外,一些人思想上将公务员固化为整日“清茶报纸二郎腿”,悠闲自在的幻想必然也会不攻自破,国考之路必然是一条务实之路。其实,公务员仅是简单的一个职业,不应让这一职业承载过多职业以外的东西。无论“国考”冷还是热,人们能保证报考是追求理想信念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从众“随大流”的盲目之举或是某些“不纯”动机,并为其一切后果负责,这才是关键。
人生道路千万条,“国考”只是其中一条,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职业或选择贴上“热”的标签其实也早应在时代中落伍了。但在消解这种偏见之前,我们不妨再多从中窥思一些社会的规律,解剖出行业、政府与个人等与之相关主体的综合矛盾。在下一个“某某热”到来之前,做好解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