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教育 >

“职业高考人”带来教育思考 偏执态度比名校情结更可怕

2021-11-10 11:03:16   羊城晚报

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在网络引发热议。这是广西农村一位80后的真实人生。唐尚珺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间,一直在为自己的清华梦而努力,哪怕中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他也选择中途放弃、再度高考。(11月8日钱江晚报)

唐尚珺是纪录片《高十》的主角。何为“高十”?第一年复读生通常被称为“高四”,“高十”意味着拍纪录片的时候,唐尚珺已瞒着家人复读了7年。时至今日,他已经复读十二年,而他今年已经33岁了,第13次参加高考,他与理想目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隔着90来分的距离。

从报道来看,唐尚珺对于考清华的态度,其实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期,他纯粹为了实现清华梦。后来,他意识到复读可以成为赚钱的“机会”。2016年,唐尚珺考了621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了,但是当时他父亲正生病,而他恰好看到了南宁平果三中600分以上复读奖励10万元,第二年考上清华再奖励60万元的宣传。而且入读之后,学校每个月还有2000元生活费,并配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于是他心动了。在大家都为他终于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高兴的时候,他却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再次踏上了复读、高考之旅。“能上想去的学校,又能挣到钱,那肯定划算啦。”

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唐尚珺从最初的追逐梦想变成了夹杂着现实考虑的职业高考人,教育的本质已然异化。

职业高考人的诞生,并非无水之源。每年高考揭晓,一些学校总会千方百计广而告之:我校某某考取某名牌大学!若然考上“清北”更是张灯结彩,“昭告天下”。高分考生与学校之间早已达成某种默契:学校用优厚的奖金和条件争夺考生,考生用高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重点率作为回馈。

高考作为一项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制度,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但毋庸讳言,高考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已经异化成为虚火旺盛的高考经济。一方面,职业高考人可借考上名校领取巨额奖金赖以为生,另一方面学校由此获得教育成功的最佳广告,双方“共赢”,何乐而不为?当名利充斥于教育者和受教者头脑,诞生“复读十二年”的“高考专业户”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仅仅只是个体的选择,也是公民的权利。但是,也要考虑到,多年来录而不读,是否侵害了其他考生的受教育权。幸好,不少省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对复读进行了设限,这无疑在敦促那些“高考专业户”及早“转行”。

人生有多少个12年?且不说随着年纪的增长、精力的衰减,及高考题目的变革,唐尚珺感觉高考越来越难,即便他考上了清华,也并非他所想象的“走上人生巅峰”,而只是踏上了漫漫人生无尽“考试”中的某一级台阶,往后所要面对的依然是千回百转的未知之路,需要用勇气、智慧,去面对、去把握。

偏执于高考,一条路走到黑,用考上名校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把刷题考高分作为赚钱的门道,既是对个体个性的压抑,时间的空耗,也造成了高考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现代教育目标的违背,于私于公都不值得提倡。转变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改革步伐,道阻且长,需要学生、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不断反思并改变。

标签: 高考钉子户 职业高考人 名校情结 高考题目改革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