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除“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广州市科技局近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今后,来自企业的“无职称”“无论文”“无项目”的“三无”专家也可以加入广州科技专家库。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干事创业的人才从哪里来?提纲挈领,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出来,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让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破土、茁壮成长、花繁叶茂;二是“移”过来,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优化引才路径,打造人才洼地,集聚全球人才为我所用;三是“提”上来,通过人才体制改革工程,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广州市科技局大胆走出“四唯”怪圈,让“三无”专家加入科技专家库,就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的有力举措。
体制改革深入一步,人才活力释放一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番禺天安孵化器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寒,具有孵化器运营的丰富经验,是一位评定科技服务领域的稀缺专家。限于没有参与相关职称评定,王寒一直无法加入广州科技专家库。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实施之后,不但王寒问题将得到解决,更多“王寒”亦将不断涌现。
体制是为人服务的,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就要有灵活的体制。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公允地说,职务、职称、学历、论文等确实是衡量一个人才学的重要参数,在人才认定过程中也最容易操作,拿出“尺子”一量就行。过犹不及,一旦额头贴上“唯”字,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条件过关的未必是人才,真人才可能硬件不达标,于是资源配置就错位了。扭转这种尴尬现状,必须胆大心细,大胆改革,小心求证,确保行稳致远,改出成效。
只要人才够优秀、够突出,“三无”专家也能进入广州科技专家库,再次彰显广州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精神。大而化之,未来仍然需要秉持这一精神,以改革红利催化人才红利,聚焦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要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破除“四唯”倾向,不断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