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一早,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大二学生赵业强再次来到学校“叠翠吧”,砍下两根竹子。“今天选的竹子比较肥厚柔韧,可以编花篮、筐子等。”他说。
这是学校特别许可的。作为竹编达人、学校“匠造工艺社”社长,小赵已在学校刮起“竹艺旋风”,许多老师同学都请他定制作品。
11岁开始自学竹编
家里竹具由他“承包”
赵业强是湖北荆州弥市镇太平桥村人,这里多竹,各家都有不少竹器,小时候,他也常见村里的老人编竹器,便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11岁时,他决心学会这门技艺。“我想,至少能把自己家里用的竹器全做下来,让奶奶用起来更顺心。”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地他说。
第一个做出来的是锅刷——把竹子破成极细的竹条,再绑好便成了。赵业强还记得奶奶看到这件“作品”时的惊喜:“奶奶说以后不用再到外面买了,接着又心疼我的手,说都割破了。”
破竹
之后,每年赵业强都会做约20把竹编锅刷,不仅给奶奶用,也给四邻。他的技术也一年年升级,家里的竹床、竹梯、竹篮、簸箕等,都由他完成。最得意的是去年做的一个背篓,收获时最是实用,里面站个小孩也没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赵业强从未拜师学艺,他的技术都是看村里老人们竹编时看会的。“现在会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去买更便宜的塑料制的产品。以前会做的,因为长期不做,也把技术忘了。”热爱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小赵惆怅地说,因此他有了一种急迫感,每次去学艺,都会拍下老人们的工作步骤,随时温习,想有没有改进的方法。
他在校园推广竹编
许多同学加入进来
上了大学的赵业强与众不同:闲暇时间,他总是在做竹器。
“大家都喜欢玩手机,我偶尔也看,不过主要是看其他高人怎么做竹器。”小赵翻着手机——他在抖音上只关注了各地的竹编非遗传人或高手。他说,蛮郁闷大家往往只呈现精美的成品,中间的关键步骤他还是捉摸不透,“我自己是学艺术的,很明白传统技艺要想更好地流传,一定要附加现代审美,但是周围找不到师傅,特别想向民间的大师拜师学艺。”
赵业强教同学做竹编作品
但他一直在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比如发起成立“匠造工艺社”,在大学生中传播竹编文化。今年是社团成立的第二年,已经有了30多名社员,他为此感到骄傲。“每周我们都会有一次社团活动,我教大家从最基础的竹编作品做起。”他说。他的班主任黄秦超说,赵业强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写诗词,做竹编,在专业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绘画功底较强,擅长刻画动物飞鸟。
最大的困难仍是破竹和处理篾片,做这些最枯燥也很伤手,赵业强都是自己来。他展示着自己从小处理竹子留下的大大小小的伤疤,又笑着说起奶奶的话,“为人相识好,不把蔑艺学,不划衣就伤手”,说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在玩竹的过程中体会沉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