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教育 >

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 背后不是励志只有固执

2021-11-08 10:56:45   东方网

近日,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的报道引发关注。今年高考结束后,这位出生在广西农村的80后的唐尚珺还上过热搜。每次折戟后,他都想再冲最后一次,到第二年,又想再冲一次,如此循环,停不下来。“压力很大”,他说,“争取明年(考)最后一次”。(11月7日《羊城晚报》)

高考具有教育分层的功能,教育分层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流动。为了 “争上游”,许多人拼尽了全力。高校在等级化、差异化金字塔中占据的位置越高,入学概率越低,梦想成真的难度越大;处于金字塔塔尖的清华北大,更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意义之网”,导致人们不同的决策与选择。作为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农家子弟,“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说到底,就是“意义之网”出现了认知局限和偏差——将名校光环的价值无限放大,认为考进顶尖名校才有未来,导致“只想上清华”成为少数人的执念和心魔。

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是一本关于盲人的书;书中有句话,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正常人虽然有视力,但总有自己的局限,有看不到的东西。”将考入名校和功成名就挂钩、认为拥有耀眼的学历光环就可以享受永远的红利,觉得只要考入名校就可以一劳永逸,这样的“意义之网”不仅来源于求学者视野、阅历、见识的局限,也源于另外一些人功利、短视的推波助澜。

学历崇拜和名校情结的大行其道,让不少中学偏爱“高分复读生拼名校”;一些中学为了吸引高分复读生,不仅在学费上给予减免,还承诺如果第二年高考被名校录取会有丰厚的奖金。“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既有个体存在认知盲点和偏差的因素,也有名利驱动的因素。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考上名校即使有更大的成功概率,也并不意味着考上名校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也都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更何况,在社会流动千姿百态、价值实现路径丰富多彩的当下,成功也并非只有“上名校”这一条道路。那种认为“考入名校就前途无量、考不上名校就没有出头之日”的陈旧、滞后观念,显然需要重塑和更新。

无限放大名校的光环效应,不仅加剧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也会导致只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们患上“空心病”——不能清晰地认识和发现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只懂得“考高分、进名校、当人上人”,却失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明朗的心态,导致一些“学霸”除了考试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是什么。一条路走到底的“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错得让人五味杂陈。

标签: 高考复读 清华大学 教育分层功能 社会流动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